【戒煙唔怕遲】戒煙不易 搵醫生幫幫手

人人也聽過「吸煙危害健康」這句宣傳口號,甚至印在煙包上,但數以十萬計的煙民,明知吸煙可能會害死自己,卻無法擺脫煙草的控制呢?養和醫院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林頌眉醫生指全因「煙癮」作怪,令戒煙變成難事,因此單靠個人意志未必能有效對付煙癮,最好有家人朋友的支持,以及醫生的協助,令成功戒煙的機會大增。 戒煙的成功率很低,即使戒了也容易再次吸煙,林醫生引述五十多歲的黃先生作為例子。他的煙齡超過三十年,每日吸兩、三包煙,約五年前一次感冒引發嚴重氣喘而要進入醫院治療,他才知道自己有慢阻肺病。 這次入院令黃先生意識到健康亮了紅燈,於是著手戒煙,在四星期內把吸煙量逐漸減至十支,但最後十支卻難以擺脫。後來獲處方藥物幫助脫癮,惟成功後自行停藥,結果又再次向煙投降。幸好醫生再次處方藥物及建議加強行為治療,讓黃先生在每次想吸煙時便去跑步,終於能夠成功戒煙。 戒煙要有決心 林醫生稱,黃先生的個案正正反映戒煙不容易,病人有決心和目標會「易啲戒」,至於藥物主要在戒煙的尾段提供一點助力,療程一般為三至六個月,而藥物亦有副作用,有機會會加深抑鬱症或情緒困擾,或令癲癇症發作,使用前需要與醫生磋商是否適合使用。至於行為治療則為吸煙找替代品,減低因為心癢難耐或苦悶而吸煙。 她的經驗顯示,運動作為替代品的效果最佳,例如想吸煙時便去運動,或者把飯後煙改為散步,較容易成功戒煙,也能避免戒煙後味覺復蘇令胃口大增而帶來的增磅困擾。另外,配合家人的支持,以及較少前往容易誘使吸煙的場合都是戒煙的好方法。 香煙當中包含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因此吸煙對健康造成很大傷害,除了增加患上癌症、冠心病等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風險之外,若吸煙者同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膽固醇過高,對其健康影響更深。吸食電子煙並非治本方法,可考慮戒煙再加上充足的休息,進食營養食物,以保持健康。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戒煙唔怕遲】長期「煙」燻好傷肺

吸煙的危害不止於燃燒香煙時產生的致癌物質,熱辣辣的煙霧更會不斷灼燙呼吸道,並可損害肺氣泡,於是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病),令人無法正常呼吸,使生活大受影響,甚至可能有需要日夜戴著氧氣罩,為身體提供氧氣以維持呼吸。 養和醫院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林頌眉醫生指出,吸煙是引致慢阻肺病的主因,原因是燒煙產生的煙霧有一定的高溫,煙霧當中亦包括焦油、尼古丁,故吸煙就等於讓喉嚨至肺部不斷被煙燻熱蒸,令本來潤滑的氣道黏膜持續被灼傷及乾涸,引發炎症,產生大量痰液並阻塞氣管,令呼或吸也困難。同時,煙霧亦會破壞肺氣泡功能而令肺部的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替功能下降,患者要十分用力才能呼吸得到。 慢阻肺病是病人入院的常見疾病,可分為兩大類:慢性支氣管發炎及肺氣腫。世衞估計到2020年,慢阻肺病會成為第五大常見疾病,並為全球的第三號疾病殺手。至於在香港,七十歲以上人口中近一成人患有慢阻肺病,大部分均為煙民。 呼吸受阻 生活難過 林醫生表示,慢阻肺病可引起氣促、多痰、咳嗽及疲倦等症狀,由於稍為郁動就會喘過不停,可能上一次廁所已經抖不過氣來,導致病人無法正常生活,很多時只能呆坐在家,無法出外或活動,部分嚴重個案更要吸氧氣才能有足夠氧氣供身體使用。 林醫生提醒市民最好盡早戒煙,因為愈遲戒煙,肺功能受破壞愈為嚴重,身體受到的影響也愈多,並且對皮膚及情緒亦有影響,懷孕女性吸煙更會影響胎兒。 長期吸入香煙中的尼古丁、釋出的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而高溫的煙霧,令吸煙者患上慢阻肺病的機會大增。除了呼吸系統出現毛病外,吸煙會增加患癌及冠心病或心臟病的機會,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膽固醇過高的人士更要加倍留意。改吸電子煙也不是好方法,應該愈早戒煙愈好,保持充足休息和吸收足夠營養,重投健康生活。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戒煙唔怕遲】吸煙傷「心」 心血管疾病風險倍增

很多人以為吸煙只危及氣管及肺,現實是它與本港頭三位的疾病殺手─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病)及心臟病都有密切關係。養和醫院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醫生指出,數據顯示每2名煙民便有一人因吸煙相關疾病而死亡,而每年全球便有700萬人、即整個香港的人口數量,被吸煙或二手煙奪去性命。 Read more

【戒煙唔怕遲】吸煙易誘心臟病 過來人死過翻生決心戒

明天(31日)是世界無煙日,衛生署今年以「煙草與心臟病」為主題,呼籲市民戒煙。署方引述數據表示,與吸煙有關的死亡人數中,近一成人死於冠心病及中風,反映相關心血管疾病值得關注。有37年煙齡的市民,11年前因為急性心臟病,「死過翻生」後決心戒煙,呼籲市民勿貪新潮吸煙。他說現時保持運動,心肺功能大大恢復。 周烈金煙齡長達37年,年輕時在加拿大讀書,當時吸煙風氣盛行,電影、廣告都遍佈吸煙情節,電影男主角「占士邦」吸煙的形象亦深入民心。他直言「當時不知道吸煙危害健康」,平均每日食一包煙;在課室上課時,更見學生與教授一起「吞雲吐霧」。 後來周在一次跑步途中突然面青,「連飲水都沒力氣」,送院後發現心臟兩條動脈有三處阻塞,程度分別高達八成、九成及完全阻塞,過程中又出現心室顫動,幸好當時身處醫院,即時獲電擊急救,否則可能返魂乏術。周表示,女兒在年少時,曾嫌棄他身上的煙味,要求他戒煙,「但戒了半日又食返」,身受其苦後才決心戒煙。 他訂立目標,每三日為一個周期,連續三個月後已能戒除,現時保持運動,改善心肺功能。 心臟科專科醫生梁達智建議,市民戒煙時應直接完全隔絕香煙,不建議逐步減少吸煙量或用電子煙、加熱煙等代替,因為每次接觸到尼古丁,都會刺激人體,影響心血管。 衛生署自2003年起推出戒煙熱線1833183,每年平均接收1萬宗求助,可轉介有需要的人士到戒煙診所接受服務。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戒煙唔怕遲】吸煙令患癌機會飈升10倍!

每年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明報健康網特別推出一系列報道,希望能幫助你更認識吸煙的禍害和影響,由醫生角度破解香煙的迷思,助你盡早立下決心戒煙,跟香煙講拜拜。 吸煙令患癌機會飈升10倍! 世界衞生組織早已把香煙列為「第一類致癌物」,揭示吸煙與癌症有十分明顯關係。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甘冠明醫生指出,歐美研究證實吸煙人士的患癌機會,較不吸煙者約高十倍以上,足證香煙是「毒藥」,並可增加伴侶及子女患癌的風險。 甘醫生表示,吸煙相關的癌症多不勝數,除了眾所周知的肺癌外,與香煙直接接觸的上呼吸道也會較高機會出現癌症,包括口腔癌、舌癌、喉癌及食道癌等,而吸煙也會增加罹患胃腸道癌症、胰臟癌、膀胱癌及子宮頸癌等癌症的機會。 他解釋,香煙在燃燒時釋放出超過六十種致癌物質,如亞硝胺及多環芬香碳氫化合物等等,不但可削弱身體修復損壞基因的能力,更會促使細胞基因突變,而基因突變愈多則愈大機會癌變,而近年流行電子煙與香煙同樣含有毒物質。 盡早戒煙減低患病風險 香煙的損害並非一朝一夕做成。「吸煙的時間愈長,每天吸煙的數量愈多,患病的機會便愈高,而產生的二手煙問題更會令伴侶、子女及家人等患癌風險增加。」吸煙也會影響癌症治療,因為血液循環、肺功能、血管健康等等都會較差,這些因素都會阻礙手術後身體康復;另外,吸煙者的血氧濃度較低,若需要接受電療,可影響治療效果。甘醫生亦稱,子女除了吸入二手煙會危害健康之外,他們有機會在父母影響下,可能產生吸煙代表成熟或權威的錯誤認知,日後變成煙民的機會也較高。 他呼籲市民不要吸煙,「香煙是毒藥,有很多害處而毫無益處」,若有吸煙習慣則應盡早戒掉,以減低患病風險,不要等到患上癌症時才後悔莫及。如果吸煙人士能夠有堅定決心、家人支持及社會支援,令他們戒煙成功率大大增加。而由於尼古丁會令人上癮,因此戒煙期間要去除「心癮」,可考慮混合使用多種尼古丁替代品(NRT),與使用單一種相比較為有效。戒煙者最好諮詢醫護人員,選用合適的戒煙方法。 吸煙對健康影響甚深,除了增加患癌風險、減低治療患癌成功率外,對心臟造成很大傷害,尤其是尼古丁成分和釋出的一氧化碳,會增加患上冠心病及其他心臟病的風險。吸煙人士也有可能較有機會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病)、糖尿病、高血壓或膽固醇過高等疾病。不少煙民採取吸食電子煙代替,但其實並非治本方法。為自己及家人的健康著想,應盡快戒煙,多加休息,保持均衡飲食,吸收足夠的營養。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了解肺癌】問醫生:戒煙15年 肺癌風險降九成

  【明報專訊】譚: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譚文蔚醫生 邱:臨床腫瘤科專科邱振中醫生 譚:肺癌是香港常見癌症的第二位,但死亡率在各癌症中最高。二○一五年有逾四千宗死亡個案。近年有較多女士,特別是年輕及非吸煙者患上肺癌?有何成因及預防方法? 邱:近年的確較多非吸煙年輕女士患上肺癌,原因未明。不過,肺癌的最主要及重要成因是吸煙,過去一百年的研究也可見到,吸煙量愈多或吸煙時間愈長,患肺癌的風險就愈高。其他風險因素還包括接觸輻射、石棉、化學物質,或肺部纖維化等。 預防肺癌的最簡單方法就是不要吸煙或盡早戒煙,長期吸煙者罹患肺癌的風險較非吸煙者高數十倍。只要肯戒煙,十五年後患肺癌的風險可以降低八至九成,風險只較從未吸煙者稍高,因此預防方法最重要就是戒煙。   療法選擇多 檢查後度身訂做 譚:現時很多新的治療肺癌方法。醫生會如何為一個新症選擇最好和有效的療法? 邱:現在治療肺癌多了很多選擇,例如標靶治療及最新的免疫治療。病人確診肺癌後,醫生首要確定病情,例如利用X光、電腦掃描及正電子掃描為癌症分期,亦要抽取腫瘤組織檢測EGFR、ALK、ROS1基因或PD-L1蛋白,從而了解腫瘤有否基因突變,是否適宜用一些針對性治療。 醫生得到所有資料後便可全面評估,若病人可以做手術便最好,或有根治的機會,即使手術後發現有淋巴擴散或風險高,可以安排化療及放療;若病人無法做手術,需要紓緩治療,也可根據檢查選擇最適合的治療,如標靶治療或化療,個別病人更可考慮免疫治療。   老病人難捱刀 放療標靶控病情 譚:一個七十多歲病人是長期吸煙者,並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最近發現肺部有個細陰影,確診肺癌,雖然可手術切除。但他肺功能差,手術風險大,有其他治療方法? 邱:這是常見情况。很多肺癌病人是長期吸煙者,年紀不輕,確診時身體狀况不太好,要他們做大手術,切整邊肺葉挑戰很大。 在這情况下,我們會研究手術是否真的需要切除整邊肺葉,有些病人肺功能不太好但身體好,外科醫生有時可嘗試範圍較小的局部切除,也有一定功效。 若手術不可行,病人仍可考慮放射治療。新一代放射技術容許醫生在細小的範圍使用較高的輻射劑量,例如精確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過程中利用準確的X光檢查,確定腫瘤影響範圍,集中高劑量輻射,而附近如相隔一兩公分距離的輻射則減至很低。此外,M6導航刀可以追蹤腫瘤的位置,將治療對肺部的影響減至最低。 即使無法做手術或放療不太見效,病人仍可以考慮做標靶治療,即使是七八十歲的病人也能夠承受標靶治療的副作用。很多病人就算不能根治,也可以透過這些治療令病情受控,壽命維持數月甚至數年。   標靶治療 不大影響抵抗力 譚:標靶治療對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病人有效。標靶治療比傳統化療有什麼好處?可否取代傳統療法? 邱:標靶治療副作用相對小,而且控制效果理想。如果檢測到有相關基因並選擇適當藥物,腫瘤可以在數星期內有很好的反應,顯著減少不適徵狀,例如有病人本來很易氣促,接受標靶治療後可以回復正常生活。新治療的副作用相對較小,病人毋須住院,不大影響抵抗力,感染風險亦低,也不會有胃口差或作嘔作悶等情况。新藥的副作用相對易處理,如皮膚問題、腹瀉等。 不過,標靶治療不能取代傳統治療,如手術、化療及放療;對醫生和病人來說,標靶治療只是增加治療選擇。事實上,治療肺癌需要由不同專科醫生,包括外科、胸肺科及病理學家等定期討論,為每一個病人選擇最合適的方案,例如有些病人可能最需要手術,有些則可能需要標靶治療,亦有部分人可能需要放療及其他治療。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