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原因】怕失眠 致失眠 情緒問題可致失眠變抑鬱 風險高數倍(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很多來精神科診所求診的病人,都是因為失眠問題。大家總會試過偶爾失眠,失眠後,身體累積「睡眠負債」,若之後一天能夠睡得比較充足,便能稍為彌補。但如果因為不同原因,例如情緒問題引致長期睡眠欠佳,身體便會慢慢出現問題。失眠頭一天,情緒可能出現輕微亢奮感覺,這屬正常。但若失眠持續,疲倦感覺便會出現,集中力和協調能力下降,增加犯錯和意外風險。繼續持續失眠,便會影響記憶力和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反應變慢、免疫能力亦會下降。 Read more

【情緒健康】《香港醫學雜誌》刊兩宗罕見學童塞異物入體內個案 醫生:案例半年近20宗 精神科醫生:若疫下長困家中易現焦慮、抑鬱

【明報專訊】最新一期《香港醫學雜誌》刊出疫下兩宗罕見的青少年塞異物入體內事件,同樣發生在停課期間,當中有自閉徵狀的12歲男童,將逾70厘米長電線塞入尿道,結果需割開部分陰莖從尿道取走電線;另有15歲少年將長10厘米的洗頭水樽塞入肛門。撰寫報告的醫生稱,新冠肺炎疫情下,體內異物案例增加近一倍,半年內已有近20宗,建議政府、家長及學校要注意學童情緒健康。有精神科專科醫生說,學生在疫下被困家中影響情緒,易現焦慮及抑鬱等,可能做出高風險行為或自殘。 Read more

夜尿頻繁成因多 飲水太多抑或疾病警號? 改善夜尿5個方法由日常做起

能夠一覺睡到天亮是不少人夢寐以求的睡眠狀態!但年紀愈大,愈是事與願違,夜尿便是其中一個干擾睡覺的「元兇」,尤其常見於較年長人士。究竟是睡前飲水過多,或是身體潛藏其他疾病的警號呢?例如男性常見的前列腺增生,又或女士常有的膀胱過度活躍?嚴重患者隨時每小時都要起牀小便,睡眠質素自然大受影響,更有機會引致抑鬱。其實要改善夜尿問題最少有5個方法,不妨由改變日常習慣做起!何謂夜尿問題?入睡後起牀如廁多於一次-養和醫院泌尿外科中心副主任、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陳偉希醫生指出,入睡後要起牀上廁所多於一次便已經界定為有夜尿問題,但夜尿只是一個徵狀,未必是疾病,而且成因眾多,醫生需從夜尿的頻率及尿量,探究致病的原因,例如若尿量少,較大機會是泌尿系統問題,若尿量很多則可能不止是泌尿系統問題。 Read more

【壓力】心靈避難所(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生活裏充滿着各種挑戰,無論是工作、人際關係,又或是疫情、社會環境等,都可能為我們帶來各種壓力。壓力成因往往複雜,由外間環境與自身性格、價值觀等互動而成,未必可以一時三刻馬上解決。在這個時候,若能找到其他事情讓我們投入,便能發揮「心靈避難所」的作用。做其他事情減壓-同一樣的事情,可以是一個人的壓力來源,卻是另外一個人的心靈避難所。例如有人失戀後,他可能化悲憤為力量,拚命工作,用工作來忘掉痛苦;相反,另外一人可能在工作上得不到滿足感,但一回到家裏便感到放鬆下來。 Read more

抑鬱症丨大腸影響大腦(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30)

現今全球約有3.5億人不幸患上抑鬱症及其他情緒問題。最近一個研究再次指出這些人的腸道微生態出現嚴重失衡,並發現40多種細菌可能導致情緒失調甚至抑鬱症。這研究結果於美國受廣泛報道,引起公眾關注。大家可有想過,究竟誰主宰我們的思想?常言道,「思想主宰命運」,我們可以從調節腸道微生態而改變命運嗎? Read more

e代精神:齊打逆境波 阻止「精神海嘯」來襲

【明報專訊】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21世紀人類三大文明病(diseases of affluence)是抑鬱症、癌症及愛滋病。所謂「文明病」是指當一個國家隨經濟發展而變得富裕,醫療衛生逐漸改善,人民變得更長壽時,這類病卻偏偏愈趨盛行。 隨科學進步,醫學界已初步掌握對癌症及愛滋病之病情控制,反觀社會不斷發展,市民生活壓力卻有增無減,情緒問題日益嚴重。根據2017年一項統計,全球約有3.2億名抑鬱症患者,而每年因而自殺之人數超過100萬。世界衛生組織曾在2004年將抑鬱症列為全球疾病負擔之第三大元兇,並預測在2030年躍居首位。 Read more

【新冠肺炎】擔心染疫死亡壓力大 可致創傷後壓力症

【明報專訊】2003年SARS襲港,奪去299人性命,社會瀰漫一片愁雲慘霧。其中在淘大花園出現大規模爆發,期刊Social Science & Medicine在2005年請來903名淘大花園居民接受研究調查,發現SARS相關的污名(stigma)影響了大多數居民,並在工作、人際關係、學校教育等領域受到迴避、侮辱、邊緣化和排斥。 Read more

中風康復長者失動力練習 逃出抑鬱惡性循環

以林伯為例,經過兩個月抗抑鬱藥和心理治療,雙管齊下的努力後,林伯願意吃、睡得熟,慢慢重拾正面積極態度,也不再抗拒做練習,經過持之以恆的努力,現在終於可以靠一己之力站起來,並且行動自如。林伯漸漸回復正常社交和教會生活,經常與家人出外飲茶行街,真正的憑一己之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Read more

【新冠肺炎】疫情仍反覆 積極自救精神健康 留意3大情緒警號 嚴重者及早求醫

政府今日 (28日) 起放寛戶外做體能活動可作不戴口罩的合理辯解、食肆亦可延長堂食至晚上9時等措施。不過,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反覆下,市民日常的防疫措施仍不能鬆懈!過去逾半年,除了要長時間保持社交距離外,面對病毒的高度傳染性,不少人的情緒受到牽動,對精神健康影響深遠。養和醫院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醫生表示,突然面對重大事件及持續應付長期的困難,或會令人受情緒困擾,甚至演變成精神病。他指出,病况輕微者,一般有方法可自救助紓緩,惟少數人或會發展成嚴重精神病,需留意3大情緒警號,以及早求醫。 Read more

醫賢心事:工作失魂 成人也會專注力不足!

【明報專訊】不要以為只有小孩子才會專注力不足,成人也可以有專注力的問題。首先解釋一下,很多精神疾病也可引致專注力的問題,最常見的焦慮症、抑鬱症,或是簡單的失眠也可以影響專注力。但如果是真正的「專注力不足」,應該在童年讀書時,問題已開始浮現,而且在人生不同時期、活動,例如學業、工作、社交也會出現專注力的問題,即使情緒穩定,專注力不足的情况也會持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