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每天久坐逾6小時致二型糖尿病風險 每周100分鐘運動助控血糖 患者4點要注意:勿空腹、睡前運動

【明報專訊】根據本地數據,65至84歲長者,逾25%患有二型糖尿病,近年更有上升和年輕化趨勢。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靜態生活模式,均為引起二型糖尿病的重要風險因素。有大量研究顯示,每星期100分鐘體能活動,能減低2.75mg/dl血糖和0.14%糖化血紅素;而針對體重超標的前期糖尿患者,透過運動減重,血糖改善效果尤其顯著。不過,糖尿病患者在做運動前後,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呢?適合空腹或睡前做運動嗎?糖尿患者有以下4點必須注意!世衛:每天久坐逾6小時-致二型糖尿病風險-每周100分鐘運動改善血糖-糖尿病影響患者身體控制血糖的能力。當身體未能產生足夠胰島素,或不能有效地運用胰島素去分解血糖,就有可能患上糖尿病。糖尿病可分為一型、二型和妊娠糖尿病,當中以二型糖尿病最普遍。診斷糖尿病普遍採用空腹血糖高於7.0mmol/L或糖化血紅素高於6.5%為標準。 Read more

【管理糖尿病系列】糖尿病人密切留意足部變化 小心護理

糖尿病會「爛腳」是大家對糖尿病的印象,其實如果日常小心護理足部、好好控制血糖水平,以及定期做腳部檢查,可以避免足部潰瘍。 養和醫院足病診療師陳家倫指,糖尿病患者應每年最少接受一次詳細腳部評估,找出一些潛在的足部潰瘍危險因素,以便及早治療或預防。病人如果有雞眼、足部畸形、足部感覺變差、血糖控制差、吸煙等,都會增加足部潰瘍或截肢的風險。         定期檢查足部 防患未然 糖尿病人日常要小心護理足部,例如多檢查足部表面和足底是否有損傷久未痊癒,可以將鏡放在地上協助觀察;用棉花輕觸腳板檢查感覺,如欠缺感覺,可能是周邊神經出現問題;留意下肢是否經常冰冷或皮膚蒼白;足部皮膚是否長期乾燥,容易爆拆;是否有內生甲、厚硬或有灰甲等趾甲問題。 根據2016年「英國國家糖尿病預防和管理指南」的數據:約八成糖尿病下肢截肢是由足部傷口所致,而截肢患者在5年內的死亡率可高達七成。所以任何關於足部的問題,都可能是早期徵兆和症狀,事無大小都不可掉以輕心。如有需要,應諮詢醫生或足病診療師,及早檢查,防患未然。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新研口服藥治癡肥糖尿 飯前一粒 覆蓋腸壁控血糖

美國哈佛醫學院正在試驗一種「手術藥丸」,有望取代用手術方式治療癡肥或「二型糖尿病」,同時降低病人的治療風險和成本。科學家目前僅以老鼠試驗藥物,顯示成效不俗,仍需再作測試,始能確認對人體的效果。 目前為治療二型糖尿病或助癡肥人士減肥,「食道空腸脗合胃繞道手術」(Roux-en-Y gastric bypass surgery)是常用方法之一。該手術是在胃上部製造一個小胃袋,然後直接連接到小腸後段,這樣由於胃容量減少,加上食物會繞道「走捷徑」,不會經過大部分小腸,減少停留和吸收時間,有助控制糖分和營養,血糖亦不會上升。不過,這種手術方法有一定風險和涉及重整消化道,只有約2%符合條件的病人會接受手術。 老鼠實驗見效 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員希望找到一種可以覆蓋腸道內部,並能夠在數小時內溶解的物質,減少營養吸收模擬胃繞道手術效果。研究最後利用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的藥物斯克拉非(sucralfate),加以改良成為被稱為「腸腔塗層」(LuCI)的新化合物。若人們吃飯前先服下這藥丸,它可以在腸道形成一種塗層,阻止腸道吸收糖分和其他營養,達到避免血糖上升的效果。 專家目前以老鼠作測試,發現牠們吞下LuCI後1小時,對葡萄糖的反應下降了47%;而藥效在3小時後已基本消除,不會有長遠副作用。哈佛醫學院屬下的布里格姆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研究員指出,藥丸對病人的健康風險和治療的成本都較低,但可達到手術的治療效果。 糖尿病主要分為一型及二型,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糖尿病人患上的多是二型糖尿病,過重和缺乏運動是主因。據香港糖尿聯會資料,逾70萬人患糖尿病,逾97%人都屬二型糖尿病患者。 (獨立報/每日郵報) 養生帖:足部按摩防治糖尿病足 糖尿肥胖惡循環 手術解魔咒 糖尿病併發症影響大 山楂降血壓血脂 胃弱糖尿病勿試 新分類法 精準拆解糖尿病 戳破謬誤:糖尿病非肥人「專利」 最佳女「煮」角 擊退糖尿風險 問醫生:糖尿會否斷尾? 視乎病因 醫徹中西:糖尿病人關節肌肉痛 注意飲食 控制體重 糖尿病不易察 提防常見都市病 糖尿病隨時潛藏體內 手術治療糖胖症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