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波仔】引入藥物塗層支架20年 助冠心病患者打通血管減復發 適時介入治療成關鍵

俗稱「通波仔」的球囊冠狀動脈成形術,是心臟科最常用的經導管介入治療。由面世至今,幫助不少冠心病患者打通阻塞的血管,而在20年前引入的藥物塗層支架更已取代裸金屬支架現成為治療標準,加上有愈來愈多儀器配合,令手術日臻成熟,而由心臟科團隊根據病人個別病况在適當的時間進行介入治療,為病人謀求最適切的治療成效。本港每年進行逾萬宗通波仔手術,養和醫院心臟科中心主任郭安慶醫生指出,手術目的是擴闊收窄的血管,並植入支架,以改善心臟血液供應,達到改善心絞痛及缺血情况,並減低冠狀動脈阻塞造成的風險。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情况下,通波仔更是分秒必爭,務必在最短時間內令血液重新運行,減少併發症及死亡率。 Read more

【通波仔/搭橋】冠心病成因及6個高危因素 早期血管收窄病徵不明顯 增病發猝死風險 手術後須妥善控制三高及戒煙

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的資料顯示,2019年死於心臟病的人數有逾6000人(臨時數字),僅次於癌症和肺炎。當中冠心病是本港常見的致命疾病之一,部分患者需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俗稱「通波仔」)或心臟血管繞道手術(俗稱「搭橋」)。養和醫院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醫生指出,即使完成手術後,並非代表跟冠心病說再見,一勞永逸,若不妥善控制三高或戒煙等,仍有病發及猝死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