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網球拉傷肩膊不能發力舉高手?原來旋轉肌腱撕裂 手術修補(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王先生是中年網球愛好者,參與網球運動已有20年,每星期也會打網球,間中參加業餘網球比賽。數個月前,他在網球訓練中拉傷肩膊,出現肩膊疼痛和不能舉高手的情况。起初只是影響運動表現,後來更連日常生活也受到影響,包括洗頭和穿衣服等。經過藥物和物理治療一段時間後,情况沒有好轉。最後經臨牀和磁力共振檢查,發現是旋轉肌腱撕裂,並且需要以手術方法修補。 打網球令旋轉肌腱撕裂? 成因:慢性勞損和急性創傷 旋轉肌腱是肩膊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結構,由4組肌腱組成,主要作用是穩定肩關節,並負責肩關節旋轉活動。結構上,旋轉肌腱好像衫袖一樣前後包裹着肩膊,因此它有另外一個名稱——「肩袖」。 肩痛繃緊 不能發力抬高手 當旋轉肌腱出現問題,肩關節功能便會受影響。常見徵狀包括疼痛、繃緊和肩膊不能發力抬高,特別會影響一些日常活動,如洗頭、穿緊身衣服和抓背脊等;嚴重時,睡眠也會受到影響。 常見旋轉肌腱問題成因包括慢性勞損和急性創傷。如果工作或運動經常需要重複舉高手,例如維修工人、店舖理貨員、排球或羽毛球愛好者,都是高危一族。 醫生會透過查問病歷、臨牀檢查,並在需要時以磁力共振來輔助診斷,同時排除其他肩膊問題,如冰封肩和肩關節退化等。 嚴重肌腱受損或撕裂 需以手術處理 大部分旋轉肌腱問題,例如筋腱發炎和輕微受損,可以透過藥物、物理治療和針藥治理。但嚴重的肌腱受損,甚至撕裂,以非手術治療得不到正面效果,便需要以手術方法處理。骨科醫生會透過4至5個小孔,利用微創鏡頭和儀器把撕裂部分修補,手術過程大約1至2小時。術後病人需要佩戴手托讓修補位置得到足夠休息,然後逐步透過物理治療把關節力量、柔韌度、靈活度和運動能力恢復過來。一般整個康復過程需要4至6個月時間。 幸好王先生及早發現傷患及接受治療,他在手術後6個月已經可以逐步恢復網球練習,並且計劃參加3個月之後的業餘網球比賽。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羅英勤(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骨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旋轉肌】肩膊痛元兇 旋轉肌撕裂 穿衣洗頭也困難

【明報專訊】無論你是安坐辦公室的「低頭族」,還是長時間站立的教師、侍應、售貨員,又或是經常提舉重物的倉務員、廚師、空中服務員;身體的肌肉、關節、肌腱每天重複相同動作而勞損,日久失修,招來各種痠痛不適。香港物理治療學會與明報健康版合作,講解各行各業的職業病,提供物理「自」療貼士。   (xavierarnau@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膊頭叫救命——醫護人員經常扶抱病人,或幫助活動能力較差的病人轉身,旋轉肌肌腱負荷大,勞損日積月累,容易引起痛症。   扶抱病人 旋轉肌勞損撕裂 50多歲的玲姐(化名)是病房助理,工作包括扶抱病人,所以經常需用上肢發力推或拉病人,或協助他們在牀上轉身,玲姐的上肢因勞損而出現肩膊痛,磁力共振顯示旋轉肌肌腱七成撕裂。經數月的物理治療後,痛楚減少,肩膊功能大部分回復並且可返回病房全職工作。   舉手不簡單 需多個關節配合 肩膊是身體一個異常複雜的部位。單單是「將手提高」這簡單動作,便需要多個關節配合而成,包括:肩盂肱骨關節(glenohumeral joint)、肩鎖關節(acromioclavicular joint)、胸鎖關節(sternoclavicular joint)、肩胛胸廓關節(scapulothoracic joint)。而每個關節活動又需要多條韌帶固定和不同肌肉在適當時間收緊,缺一不可!作為物理治療師,醫治肩膊痛的患者,要費盡心思,因肩膊結構複雜,痛楚究竟因何引發?是下斜方肌不協調?韌帶受損而令肱骨未能固定於適當位置?還是頸椎反射神經引致痛楚?疑兇很多,要治標治本,須像偵探般找出真正問題再配以合適治療。 今天分享肩膊痛的其中一個元兇——旋轉肌,旋轉肌共有4個成員:棘突上肌、肩胛下肌、棘突下肌、小圓肌。顧名思義,旋轉肌可帶動肩膊內外轉動;而其提供的穩定度非常重要,將肱骨固定在正確位置。 旋轉肌肌腱發炎、退化或撕裂可引起肩膊痛。痛楚大多出現於患者舉手至水平線左右的高度(約60至120度),或肩膊發力外旋。嚴重者手臂不能自主地舉起。患者的日常生活大受影響,例如難以提舉重物、洗頭、穿衣服等。   (明報製圖) 醫護高危 肥胖吸煙增風險 為何旋轉肌肌腱會發炎或撕裂?現今的研究暫未能確定,但學者提出了外在和內在兩方面的原因。外在因素是肩膊某些肌肉不平衡或不良姿勢等,令旋轉肌受壓受傷。內在因素包括年老退化、基因遺傳,及現時最實質原因——旋轉肌過度受力,令肌肉結構改變。 過度受力多發生於患者需要重複使用上肢發力的個案,例如工作上搬運重物,或在清潔家居、打羽毛球等活動時,習慣使用主力手發力。醫護人員便是其中例子,護士、病房助理、物理治療師等,每天需要幫助活動能力較差的病人在牀上轉身或扶抱他們從牀轉至椅子上。日積月累,肌腱負荷大於承受能力,受損和痛楚便會出現!另外,肥胖、吸煙也會增加旋轉肌肌腱發炎的風險,並影響其修復能力。   改善肌腱結構 肩更強 醫治旋轉肌肌腱引發的肩膊痛,大多以藥物和物理治療為主。物理治療師會因應患者的獨特問題從多方面提供治療。除了一般止痛,更重要是回復肩膊各方面平衡,如透過拉筋、改良姿勢、護理和強化肌肉等。旋轉肌強化運動可令肌腱結構改善,從而令肩膊力學上的承受能力提升!但做什麼運動?如何做(站着或躺着做)?運動量(每天做幾多下,運動阻力多少)?何時加入進階運動,就是物理治療師的職責和挑戰。如以上的保守療法未能改善肩膊痛,醫生可能會安排超聲波或磁力共振等檢查,有需要時建議手術治療。   相關文章: 【旋轉肌】5個簡單運動強化旋轉肌 避免肩膊受傷 【運動消閒】健身球運動 紓緩頸肩背痛 預防寒背 【有片】預防運動:簡單運動 強肌增關節活動度 【運動消閒】拉筋示範:簡易4招保肌肉柔軟 【運動消閒】正筋正骨:走出伸筋拉筋誤區 【有片】操胸四招:每周一至兩次 訓練後緊記伸展 【有片:運動消閒】4式伸展:放鬆上半身肌肉   文:吳偉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旋轉肌】5個簡單運動強化旋轉肌 避免肩膊受傷

【明報專訊】強化旋轉肌,令肌腱結構改善,從而令肩膊力學上的承受能力提升。因應不同人士的獨特情况,如對以下運動有疑問,可諮詢物理治療師。     1. 伸展前胸肌 動作:手肘舉起成直角貼牆,上身向前至前胸肌肉拉緊 2. 活動胸椎關節 動作:雙手托頭,胸椎位置放瑜伽柱,上身放鬆向後,瑜伽柱成為支點 3. 強化旋轉肌 動作:手握阻力帶,手肘保持直角屈曲並緊貼腰部,上臂向外轉 4. 活動肩胛骨 動作:脊椎保持不動,控制肩胛骨向上、下、前、後轉動 5. 強化肩膊肌肉 動作:牆上平板支撐,雙手前推,保持脊椎直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