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徹中西:一「網」連結中西醫

寫了不少中西醫病症的診斷和治療,相信大家都感覺到中西醫雙方多了解溝通,對市民會有幫助。西醫與中醫是兩個不同的醫療體系,要雙方真正而深入了解對方的確存在困難。有見及此,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常為中西醫協作努力。 Read more

醫徹中西:臨牀把脈 揪出奇難雜症

【明報專訊】現代中醫在研究及臨牀多加以標準化,我還是喜歡在臨牀治病中把握病機。 一名50多歲男士因糖尿病及腎功能差來診,病人素來怕冷,糖尿方面就是打了胰島素針,血糖仍然偏高。醫治了一段時間後,開始不再怕冷,腎功能也有進步。 這次來診說最近常有腳抽筋。有些病人當年歲高時腰脊可能開始彎曲,因而引起足部病患。我請身旁的物理治療科學生,檢查病人足部和背部,但找不出原因。然後,我觸摸病人膝蓋感到冰冷,膝蓋上下卻是溫暖,而病人整體也不怕冷。學生對膝蓋的溫差覺得奇怪。我指出,病人除了腳抽筋外,也表示胃口變差了,於是解釋「膝冷」,除會因腰脊問題和中醫所謂腎虛引起之外,也可以因為胃寒而致。學生用手觸摸病人肚皮四周,感覺到病人胃部位置特別寒冷,肚皮其他部位就沒有問題,實證了這種看法。我在中藥方中特別加入乾薑、肉桂和枳實等,10日後病人再來診時,抽筋、胃口差和膝冷的問題都改善了。 右手平脈 左手微弦 有病定無病? 同日,也有一名男士來診。他已經持續來診數年,現在約3星期覆診一次,主要是調理身體不足,所以處理比較簡單。這次來診剛好有同學旁聽,就叫她嘗試幫病人把脈,她把脈後說了某一個脈象,我搖搖頭,說這是一個平脈(平脈者,平人不病之脈也;意思就是平常的脈,也就是健康正常人的脈)。同學表示平脈很少見,我素來都覺得這位同學聰慧,更欣賞她知道平脈不常見,的確平脈本是常脈,奈何來者多是病人。病人右脈是平脈,左脈微弦,相信主要是他這段時間跟貼醫療方案,睡得好、睡得夠、戒口戒得足等等。當然他仍要工作,所以左脈微弦表示工作緊張,但是身體整體上變好了,所以出現平脈。 為了使那同學對脈診更了解,我亦借機解釋,除了把脈時脈象的重要性,為了診斷臟腑寒熱虛實的脈象來取脈形外,還有其他脈法。跟着我就用心再幫病人把脈,然後說出病人頸部有毛病(病人平時來診沒有這問題,這次來也沒有說有這病徵)。之後我按摸病人後頸時,他會喊聲作痛,按其他地方就沒有任何痛感,也印證了那脈法的可靠性。 總之,診斷有很多的形式,單單把脈也能把出可靠的診斷,使得中醫有很多妙趣之處作為醫療新知識。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醫徹中西:牙醫學中醫有什麼用?

【明報專訊】一位資深牙醫因對中醫有興趣,來到診所跟診,同場有另一位中醫,大家作豐富的學術討論。牙醫跟診完畢後問了一些病症的整體看法,有很好的交流,但是最後他說:雖然了解中醫很有意思,可是在牙科上不知道有什麼用處?我回應說:西醫往往也有同樣疑問,學了中醫這不屬於自己本科的知識可以有什麼用? 一般來說,西醫在本科裏學到的已經足夠醫治病人,雖然學醫時沒接觸到中醫,但是不管西醫或牙醫,本科已經有很多醫療細節去幫助病人,所以自然認為用學到的已經足夠使用。但當接觸中醫後,或許覺得有幫助。   (胡景禧攝)   跳出本科框框 避免漏診 第一,醫生看病時,如果遇上一些醫學問題是他以前沒接觸過,有可能因為沒學習過而漏診。漏診需要正視,有時可以影響很大。常見病人有嚴重痛苦,但因醫者本科有所限制而找不出診斷,或簡單以為找不到肉體病患就當作精神病態。當一旦漏診了重要的病變,除了影響病人,醫生心裏亦不好過。所以當學習更多,病人來診時發現病人有其他病徵就可以提醒早點注意,這對病人百利而無一害。 第二,當每個人多學了,會更清楚哪一條渠道更好。雖然已有足夠能力醫治病人,但再加上對中醫的認識,就會有另一個角度幫助病人,不論學習的是中醫、西醫或是牙醫,也需要有這種心態。若未能從多方面分析時,有可能只治好一些病徵而忽略了發病的根本;若能及早看出問題的本質,就可以更清楚治療的先後次序:可能是中醫先,可能是西醫先,治療不會繞道。   有更多方法、藥物選擇 第三,可以有更多藥物選擇。就以牙科作例子,牙痛當然看牙醫,但牙肉痛可能是身體不佳而引起的牙肉發炎,而非因牙周病而引起的牙肉腫痛。除了用牙醫的嗽口藥水,這種狀况找中醫清熱可能更有效;亦可以用西藥Docusate,是一種軟便劑,但也帶有清熱作用(注意不是所有軟便劑都有清熱作用)。所以可以說,當你掌握更多不同的知識時,就可以更有效地運用不同的方法去幫助病人了。 第四,如果做醫學研究,各方不同的角度有助釐清病本病證,研究會進一步提升。 總之,多方的學習,能夠幫助在整個醫療健康普及,西醫與中醫可以有所交流。   相關文章: 單靠刷牙 難滅口腔壞菌 【中醫治療】木賊當牙刷 先浸軟勿硬碰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藥調理防癌復發 長期作戰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西醫合璧藍圖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食得唔食得——論「迎糧」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