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易怒壓力大 小心急性失聰

從中醫角度,失聰分有慢性失聰及急性失聰,註冊中醫陳敏指出,前者較常見,兩者主因是肝膽脾腎功能失調,令經絡不通或失養,養分未能輸送至耳朵。慢性及急性的成因和徵狀也有不同。 先說急性失聰,患者突然在一兩天內失去部分甚至逾半聽力,有耳鳴,多數發生在年輕人身上。成因是肝膽失調,導致痰火上升,阻塞清竅(即面上七孔)。患者因情志失調,經常心情不佳,緊張及大壓力,肝火上升,加上多煙酒,喜食肥甘厚味食物,體內聚積痰熱。另外,急病如風熱感冒,風熱外邪也會影響經絡。如患者經常動怒或壓力大,更會加重病情。 「此類患者先要戒口,戒食香口食物,可飲菊花茶瀉肝熱,以冬瓜及涼瓜清熱。另外,亦要調節生活習慣,早睡及盡量調控情緒,避免經常??。」 腎虛致耳病 多吃芝麻合桃改善 至於慢性失聰,主因是腎虛及脾胃虛,患者以中年及長者為主。耳是腎的外竅,腎氣通於耳,腎虛容易引起耳病。腎虛多因操勞過度,房事過多或大病過後,另有疲倦及腰痠等徵狀。另外,脾胃虛弱會導致氣血不足,令養分無法上送到耳朵。 「臨牀經驗大多是年長男士,一般會由耳鳴開始,慢慢聽覺愈來愈差,開始聽不清,不過病情會因應患者健康情况改變,如當日精神好些,聽力就會較好。」有一名80多歲伯伯,腎氣虛,面色蒼白,手腳冰冷,聽力下降至幾近失聰,平常要用紙筆溝通。「伯伯服藥補腎益氣及針灸近3個月,精神大有改善,面色好轉,連聽力也有些改善。」另外,建議他多食黑色食物來補腎,如黑豆、芝麻及合桃。陳敏說如腎虛者可多按腎俞(第二腰椎兩旁對開約1吋半),脾虛者則可按足三里(膝眼對下2吋)。情緒欠佳,經常??,可多按合谷(虎口位)及內關(腕橫紋下約2吋),每個穴位按20至30次為一組,共按5組。 ■按穴保養聽力 維持聽力健康,即使沒有腎虛或脾虛,也可平常多輕按以下穴位(圖1),按20至30次為一組,共按5組。 聽宮:於耳屏中央前,張口時呈凹陷處 聽會:耳珠前,張口時呈凹陷處 翳風:耳珠後方的凹陷處 風池:頸後枕骨下的兩個凹陷處

Read more

聽力突變「單聲道」 把握治療黃金兩星期

(9nong@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疾病無關)   立法會議員莫乃光早前公開自己患上突發性失聰,右耳聽不到任何聲音,要即時求醫。   聽力突然大減,驟聽十分可怕,但原來此病並非罕有,專科醫生指出幾乎每周都有新症,而且並非人人也可如莫乃光一般逐漸回復聽力,甚至有可能聽力永久受損。想增加痊癒率,便要把握黃金兩星期。 對於突發性失聰(急性失聰),莫乃光自言也不知道病因,「醫生說有很多可能,所以我也沒有多問,只是先聽醫生指示,服用類固醇療程。口服藥物已吃了7天,基本上已感到聽力一天比一天好,也沒有失眠等副作用。由病發開始至今過了10天,聽力已回復了一半以上,只是仍有些耳鳴及少許聽不清楚,有時起牀時聽力好一點,但出席議會後又變差,不過整體來說正在改善」。他又說這幾天有很多朋友致電問候及提供意見,才發現原來很多人也試過突發性失聰。   醫生:平均每周2至3個新症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漢威指出,基本上任何人也有可能遇到這個問題,他平均每周診治2至3個新症。患者在短時間內聽力下降,有可能數小時內已完全失去聽力,但大多是單邊耳受影響,甚少兩邊一齊出事。有病人則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害,例如兩邊聽力「不對稱」,「有病人會聽不到低音,感覺聲音較空洞;有些可能聽不到高音,聽不到別人說話的尾音」。此外,還可能伴隨其他問題,包括持續耳鳴、頭暈惡心或耳塞,聲音聽起來感覺如隔層膜。黃漢威說以上徵狀可以單一或混合出現,「有些病人聽力沒受影響,只有耳鳴或耳塞」。 急性失聰病人中,約有10%至20%會惡化至單邊完全失聰,聽覺變成「單聲道」,患者難以分辨聲音來源,亦影響方向感。   黃漢威(許朝茵攝)   病因:病毒感染、血管閉塞、腫瘤 引致急性失聰最常見的原因是病毒感染,另外,血管閉塞及腫瘤亦會導致聽覺受損。 大部分個案由病毒引起,例如帶狀疱疹病毒。曾出水痘的病人,病毒會潛藏體內,當免疫力失調時,帶狀疱疹就會再度活躍,稱為「生蛇」,可能入侵聽覺神經;亦可由傷風感冒病毒導致,病毒可直接入侵內耳,患者未必會有流鼻水、咳嗽等感冒徵狀。 耳朵的血管閉塞,情况類似中風,供血受阻令聽覺神經受損。免疫系統異常引發的血管炎,也可導致內耳血管閉塞。最後,腫瘤如聽覺神經纖維瘤,壓到神經線,便可能影響聽力。然而,血管炎及腫瘤導致的失聰個案較少見,其中後者每年可能只有1至2宗。 診斷時,會先檢查外耳道,是否受耳膜破損等因素影響,之後做聽力檢查。根據美國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Deafness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Disorders指引,一般情况下,若其中一邊耳的聽力,在連續3個音頻中聽損達30分貝或以上,可確診為突發性失聰。「不過這只是參考,臨牀經驗曾有患者聽力下降,連續2個音頻達20分貝,也需要接受治療。」   聽力改善——莫乃光接受類固醇治療後,聽力開始回復,病情有所改善。(資料圖片)   發現徵狀即求醫 三分一患者痊癒 一旦確診,無論成因為何,最重要是及早醫治。黃漢威指出首兩周的病情惡化得較快,「之後會逐漸穩定,不會持續轉差。因此,黃金治療期是首兩周,愈早醫治,復元機會愈高」。有一名30多歲女士,起牀時聽力未覺異樣,但數小時後於辦公室內聽電話時,發現單邊聽力有問題,大驚下即時求醫。接受聽力測試後,發現原來已接近失聰,須接受藥物治療,於兩周內病情大有改善。大部分個案也找不到實際病因,年輕患者估計多數因病毒引起。 病情嚴重幾近失聰,多數人也會主動求醫,不敢怠慢;但部分病人因徵狀較輕,只是「耳塞」或聽力輕微受損便掉以輕心,延誤求醫。曾有一名中年男士,雖然發現單邊聽覺異常,但仍有一定聽力,因工作忙碌,經常公幹,拖延近半年才求醫。檢查後確診為突發性失聰,但經藥物治療都沒有太大進展。黃漢威指出,部分病人或需要佩戴助聽器。 「有文獻指出,大約三分之一病人接受治療後,可回復之前的聽力,另外求醫後只能回復部分聽力或治療完全無效的病人,亦各佔三分之一。」黃指出,現時醫學界仍未有明確原因解釋,但他強調一旦發現聽力異常或其他徵狀,便應即時求醫,避免錯失治療良機。若然徵狀已出現兩周以上,亦不代表無法醫治,「雖然聽力未必可以完全回復,不過耳鳴、頭暈及耳塞等問題,則有很大機率可逐漸痊癒」。   非即時察覺——不少患者單邊聽力出現問題,未必即時察覺,大多在聽電話時才發現毛病。(Weedezign@iStockphoto,設計圖片)   主要藥物治療 或需穿耳膜打針 治癒方案主要處方藥物,「因為要把握時間及早治療,所以先以大包圍方法處理」。處方藥物包括口服類固醇,有消炎作用,黃漢威說短期服用不會影響免疫系統或引致骨質疏鬆等嚴重副作用,如病情好轉可慢慢減藥。莫乃光說由於自己的聽力有改善,所以醫生認為藥物有效,就不用再作磁力共振等檢查,只須繼續接受類固醇療程。不過,黃漢威指出部分病人不宜口服類固醇,如青光眼病人或孕婦等,可選擇注射類固醇入中耳,但此方法帶有創傷性,要先刺穿耳膜才可注射,有可能導致發炎或耳膜無法自動癒合等問題。此外,亦會處方抗病毒藥及擴充血管藥物,幫助血液循環,有助改善耳朵的供血情况。 如用藥兩周後未見理想成效,就會建議病人進一步檢查,如:磁力共振檢查是否受腫瘤影響。「如發現有腫瘤,可能要用手術或其他方法切除。」   文:許朝茵、周群雄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