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移植或改善自閉徵狀

【明報專訊】腸道益生菌是健康精兵。最近研究發現,糞便移植不單可以對付腸道疾病,還可以改善自閉症徵狀。   圖:Tomwang112(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   研究由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負責,涉及18個7至17歲有自閉徵狀的兒童,他們同時有中度至嚴重的腸胃不適,包括肚痛、消化不良、肚瀉或便秘。他們同時接受抗生素治療、瀉劑、強力抑酸劑,以及接受腸道健康人士捐贈的腸菌。兩年後,他們的腸胃徵狀減少58%,而自閉症徵狀亦減少47%。 研究結果雖然令人鼓舞,但研究員強調,這是一個十分初步的研究,只涉及18個對象;需要進一步大型研究,才能確認移植腸菌是否安全有效。 nature.com – Long-term benefit of Microbiota Transfer Therapy on autism symptoms and gut microbiota   相關文章: 兒言自得:反疫苗 麻疹捲土重來 知多啲:自閉症人士社交困難 跟樹木做朋友 為何要排擠我? 教大研究:運動助自閉童入眠 每天30分鐘 提升專注力社交能力 Read more

【過敏系列】排泄物變醫學界新星 糞便移植治腸易激?

【明報專訊】糞便是排泄物,是身體的廢物,如果說糞便可以救人,相信大家都會覺得驚訝。事實上,把正常人的糞便移植至患者腸道內,已成為一些疾病的治療新方向,其中一個研究,是針對嚴重腸易激綜合症。 糞便移植即是將健康捐贈者的糞便細菌轉移到病人體內,讓糞便內的細菌幫助患者恢復腸道細菌的平衡。由於同一家庭成員的腸道細菌成分相似,糞便移植的捐贈者主要為患者親人。(normaals、airdone@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都市人生活繁忙緊張,食不定時,偶然便秘或腹瀉都不是稀奇事;但如果因而忽視問題,分分鐘患上腸易激綜合症也不知道。在香港,每5名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當中,有4名不知道自己患病,以為只是生活壓力緊張導致的便秘或「間唔中食錯嘢肚屙」,甚至認為「最多食含有催瀉成分的藥物」或「食止屙丸囉」,殊不知或會對藥物造成依賴,加劇病情,分分鐘「手尾長」。 腸易激綜合症病因雖然未明,但有研究發現可能與炎症有關,其徵狀可以是腹瀉或便秘,或兩者皆有。以腹瀉為例,大多患者在病發初期自行服用止屙藥,的確可以止瀉,但若不正視問題根本,便會影響社交及生活,有時連「工都返唔到」,亦不敢坐長途車、出外旅遊。 現行抗生素療法昂貴 許多研究發現,腸道微菌叢(Gut Microbiota)與健康及疾病息息相關,當正常腸道微菌叢受到不良改變,出現腸道微生態失調(Gut Dysbiosis)時,會增加腸道疾病風險,其中一種便是腸易激綜合症。目前其中一個藥物治療是利用一些人體無法吸收的抗生素如利福昔明(Rifaximin),改善腸易激綜合症大部分徵狀。不過治療費用較高,兩星期的療程需要花費$1500至$2000不等。醫學界與科學家便開始循糞便移植的方向,研究治療腸易激的可能性。 糞便移植平衡腸道細菌 糞便移植是什麼?即是將健康捐贈者的糞便細菌轉移到病人體內,讓糞便內的細菌幫助患者恢復腸道細菌的平衡。而由於同一家庭成員的腸道細菌成分相似,糞便移植的捐贈者主要為患者親人,醫生一般會先為捐贈者抽血及糞便樣本化驗,以防患有大病或傳染病;會使用約50至100克糞便作移植。移植用糞便會加入生理鹽水,經過濾等處理後,即日透過喉管由鼻孔經食道、胃部至小腸,移植至患者小腸。患者在灌入細菌後數小時已發揮效用,減輕徵狀。 親人捐贈療效更佳 對很多人來說,糞便移植看似匪夷所思,但其實並非罕見。曾有患者連續每天都腹瀉近十次,體重急劇下降。經醫生建議下,他接受了兒子的健康糞便,最終把腸道內的惡菌治好且沒有復發。而在德國,就有醫學研究找來13名患有腸易激綜合症患者,接受健康捐贈者的糞便,放入小腸內,結果發現全部患者的腹瀉徵狀減輕,而且沒有不良反應。當中有7人接受了親人的健康糞便,他們的病情比其他6名患者改善得更多。 此外,挪威有研究組織於2015年1至10月期間,招募了90名年屆18至75歲的腸易激綜合症患者,以6人為一組,隨機分配患者接受藥物或糞便移植治療,最終有55名患者願意接受糞便移植、28名患者接受安慰劑。3個月後,醫護人員發現65%接受糞便移植和43%接受安慰劑的患者均有明顯的好轉;當中沒有人因接受糞便移植而有任何不良反應。 能否廣泛應用仍需觀望 不過,糞便移植目前仍在研究階段,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測試才能證實是否應用於醫學界,因此本港仍未普及。再者,即使捐贈者身體健康,「每天都有排便」,也不代表適合捐贈糞便。捐贈者年齡須介乎18至45歲、身體質量指數(BMI)必須在25或以下、沒有慢性疾病或家族病史,以及過去3個月未曾服用過胃藥、抗生素及益生菌等。 文:施蘊知(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編輯:王俊杰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