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過敏≠食物不耐 營養師拆解不同測試方法

享受美食後,出現腹瀉、皮膚過敏、呼吸急促等不適徵狀,有可能是食物過敏,但原來食物不耐也會引起類似病徵。要食得安心,就必須清楚兩者不同之處,並透過各種測試了解身體對食物的不良反應。 相關閲讀:【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有別 前者與免疫系統有關 必有致敏原 進食後不舒服,可以統稱為「不良食物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而不良食物反應可分為兩大種類,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指出,不良食物反應主要以是否與免疫系統有關作區分,與免疫系統有關的包括食物過敏症、乳糜瀉等,其中食物過敏可再分為是否與免疫球蛋白E(IgE)有關。簡單而言,醫學上的食物過敏是由於免疫系統錯誤地認為某些食物對身體有害,從而作出攻擊,令身體產生各種反應,我們可理解為「打錯仗」。 食物過敏必定有一個致敏原,而致敏原必須是蛋白質的某一部分,例如牛奶、雞蛋、魚的蛋白質。換言之糖、油、鹽等其他成分引起的不良食物反應皆不能稱為食物過敏。由於食物過敏是免疫系統發動攻擊,通常很快便有不良反應出現,一般是進食後2小時以內,而且每次接觸致敏原都會出現過敏症狀。 相關閲讀: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單一測試 無法判斷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測試有很多種,單憑一種測試無法準確判斷。主要測試食物過敏症的測試: ․血液IgE測試:IgE是人體其中一種免疫蛋白,負責辨識出致敏原,醫生可透過IgE指數評估病人對有關食物是否過敏。 ․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將致敏原刺於皮膚表層,若有過敏情况,皮膚會產生過敏反應。 無論是IgE測試還是皮膚點刺測試,都不能夠依靠單一測試來判定患者是否有食物過敏,因為它們只屬於表面的免疫系統警號,醫生更需要一個已知過敏反應作參考,兩者配合才能判定是否食物過敏,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在醫生面前進食過敏的食物作觀察,即食物激發測試(Food Challenge)。 IgG測試不能測試食物過敏 近年市面上更出現IgG過敏測試,陳勁芝解釋,IgG測試在醫學上無法檢查出任何食物過敏症,因為一般情况下,身體接觸所有外來的蛋白質均會製造IgG,但不代表身體出現過敏反應。在美國、英國、香港等地都有指引表示IgG測試不適用於食物過敏症,而且當IgE過敏症患者開始耐受致敏原時IgG指數會上升,甚至是進食任何食物時IgG指數都有機會有波動,所以測試並不可作準。 現時有關IgG測試的醫學文獻支持仍然不足,所以醫生不會用這個測試來檢查是否過敏。市民亦不應單憑報告結果便自行決定戒食,應聽從醫生指示,避免影響健康。 食物不耐原因多不勝數 或與消化不良、代謝過程有關 陳勁芝解釋進食後所引起不良反應,但免疫系統並沒有發動攻擊,大多可稱為食物不耐症,即是俗語所說的「受不了」。不耐症可以由任何食物引起而不限於蛋白質,亦有機會是不良的消化、吸收或代謝過程。以較常見的乳糖不耐症為例,因為患者體內沒有足夠消化乳糖的酵素,令乳糖未能充分分解,並殘留於腸道,從而影響腸道不斷分泌水分,形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亦有部分的不耐症狀是吸收後才出現,如吃味精後會頭痛,是代謝食物時影響到神經系統,但重點是與免疫系統無關。 食物不耐症的患者有機會是進食過量才會有不良反應,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飲一杯牛奶會肚瀉,但卻能夠飲奶茶、吃菠蘿包,甚至雪糕。不耐的症狀可能相隔甚久才出現,由4小時到一兩天不等,因為食物進入腸道開始消化後才有不耐反應出現,亦可能累積多次才出現不耐反應。 飲食排除法 找出不耐逐點擊破 由於食物不耐症有很多種,而吸收、消化、代謝等過程都有可能導致不耐徵狀出現,所以沒有單一測試能夠直接檢查出食物不耐。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可進行呼氣測試,醫生會讓患者進食乳糖食物,然後觀察他們呼氣內的氫含量,觀察病人在消化過程有什麼反應,其他不耐症亦以激發測試為主。在醫學上亦可進行排除飲食法(Elimination diet),患者先戒食懷疑不耐的食物2至6星期,看徵狀會否消失,然後再重新進食,醫生從而觀察其身體反應。 Read more

食物過敏?切忌將「過敏測試報告」盲目視作「飲食指南」

愈來愈多人認為自己患有食物過敏,多次吃過同一種食物之後不舒服,就認定是過敏;亦有些人會去驗血,然後發現很多指數都偏高,於是將驗血報告當成是「飲食指南」,將指數過高的食物種類統統戒掉,結果每餐可以選擇的食物愈來愈少。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其實要斷定有沒有食物過敏,不可單靠血液測試報告,必須要同時了解病歷及有關的過敏反應。   很多人都擔心對某些食物過敏而戒口,但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要斷定有沒有食物過敏,不可單靠血液測試報告,必須要同時了解病歷及有關的過敏反應。(網上圖片)   身體「巡邏小隊」偵測致敏原 食物過敏是指身體免疫系統誤認了食物為敵人而作出錯誤攻擊。當身體認為某種食物是敵人時,便會對該食物製造特定免疫球蛋白E(sIgE)以作偵測,為下一次遇上這敵人時作好準備。科學上稱這為「敏感化」(sensitization)。   【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這些sIgE就像「巡邏小隊」一樣,分佈於身體各處,負責偵測體內的外來有害物質(致敏原),它們有些專門偵測花生,有些專門偵測雞蛋等。當身體再次接觸到該食物時,IgE會與免疫系統的其他細胞溝通並啟動攻擊,在數分鐘至兩小時內造成過敏反應,令皮膚出現紅疹、痕癢、流鼻水、舌頭及嘴唇腫脹、嘔吐、氣喘等徵狀。 單憑驗血不能斷定食物過敏症 如懷疑有食物過敏,醫生一般會用皮膚點刺測試或檢驗血液的免疫球蛋白E(IgE) 以了解身體有否已認定某些食物是致敏原。可是驗血只能讓我們知道病人體內有多少「巡邏小隊」,以及有針對哪些食物的「巡邏小隊」,但這並不足以斷定有沒有食物過敏症,因為不知身體有否作出攻擊。如果它們數量多但沒導致過敏徵狀,那就沒戒口的必要。 如病人的驗血IgE指數高於正常水平,而又曾經出現過敏徵狀,如懷疑有食物過敏應當求醫。過敏病科專科醫生或會建議進行食物激發測試,以進一步確診。這測試一般會在註冊營養師及註冊護士的協助下進行。   嬰幼兒半歲左右開始引入高致敏食物 有助減低患食物過敏風險   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症有別 此外,不少人會將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症混淆,前者是每次吃下含致敏原的食物都會出現過敏反應,反應一般於2小時內出現。後者的反應則時有時無,亦要進食較大分量或較多次數才感到不適。例如有些人吃大量蝦蟹會皮膚痕癢,但吃XO醬或蝦片則無恙,這情况一般不是過敏,而是食物不耐。 坊間更有一些身體檢查,稱可以化驗血液中IgG蛋白水平,並指出如果水平超標,便代表有食物過敏或不耐,其實這說法並不正確。世界各地的過敏醫學組織已作出有關建議,不要以IgG作過敏測試及確診過敏症的工具。 IgG水平並不代表食物過敏,在一般情况下身體會對所有外來的蛋白質製造IgG,但這不代表身體對該蛋白有過敏或不耐的反應。所以IgG的水平與平日的進食量關連很大,一般吃得愈多會愈高。再者,部分進行食物脫敏治療的病人在脫敏過程中,體內其中一種IgG(稱 IgG4)會增加,亦意味着IgG與耐受有關,而並非代表過敏或不耐。   【過敏系列】文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