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3式 強化四頭肌護膝 減輕膝關節發炎退化

【明報專訊】練武之人,下盤要「穩打穩紮」,下身最強大肌肉股四頭肌,維持人體直立姿勢,也能提供膝蓋穩定度和力量,在做下半身運動時提供阻抗,分擔膝蓋關節承受的壓力。股四頭肌(Quadriceps,簡稱四頭肌)是人體下肢最大和最強壯的肌肉,它位於大腿前方。股四頭肌所形成的肌腱包裹了髕骨(Patella) ,再經過髕肌腱(Patellar tendon)連接在小腿脛骨上,讓膝關節得以伸展。 Read more

骨骼「偵」奇:人工關節不生鏽 用足20年

【明報專訊】(人工關節 ‧ 下)人工關節是以合金製作,當然不會生鏽。很多人誤以為人工關節和機械人一樣是以金屬軸相連,但醫學上所使用的人工關節,是以人體關節為藍本,以膝關節為例,是由3部分組成,分別為股骨金屬假體、脛骨金屬假體,以及置於股骨和脛骨假體之間的墊片。 Read more

骨骼「偵」奇:人工關節(上) 根治膝痛唯一方法

【明報專訊】中國人真是非常堅毅,特別是忍痛的能力。最近,陳女士(我們都叫她做妹仔)接受了膝人工關節的置換手術,效果非常好,不用拐杖也能到處走動。妹仔年輕時是農民,要在田裏工作,日積月累的勞損令她的膝關節退化得很嚴重。 Read more

骨骼「偵」奇:「跳躍者膝」疼痛難走路

【明報專訊】如果你是NBA球迷,可能對球星林書豪受傷的情景仍有印象。2017年開季代表籃網面對溜馬的比賽中,他上籃落地時意外失去平衡跌倒,痛苦的按着右膝,喊着「I’m done, I’m done, I’m done」,這一幕令球迷心碎。林書豪所受的是膝關節的髕肌腱撕裂,亦是我們今次討論的「跳躍者膝」。   林書豪(余俊亮攝)   Anson是一名體育教師,運動員時代更是香港田徑跳遠代表,雖然現在已經沒有跳遠,但仍然熱愛長跑運動。惟每次長跑過後,位於膝蓋下側髕肌腱附近均持續痛楚,嚴重時連日常走路也有問題。經臨牀檢查和磁力共振掃描後,診斷為髕肌腱炎,亦即是「跳躍者膝」。 髕肌腱位於髕骨(俗稱菠蘿蓋)與脛骨之間,主要作用是將四頭肌的收縮力量由髕骨傳至脛骨,幫助膝關節做出由彎曲到伸直的動作。日常生活中,如走路、跑步、跳躍或蹲下起來的動作,都需要利用髕肌腱帶動膝關節。當然,做運動時需求更加大,特別是着重跳躍的運動,例如跳高、跳遠、籃球、羽毛球及排球,更會令髕肌腱過度使用,重複的高強度動作容易令它超出負荷。在日積月累的小創傷下,就會造成髕肌腱慢性發炎,甚至嚴重撕裂。   髕肌腱炎打類固醇 增斷裂風險 跳躍者膝的疼痛點,主要集中在髕肌腱和髕骨的接合點,按其嚴重程度,可分為4個階段: 第1期:只在運動後才出現徵狀,不影響運動表現 第2期:運動中出現徵狀,即使停止運動仍會疼痛,影響運動表現 第3期:日常行走也出現徵狀,日常生活受影響 第4期:髕肌腱創傷性斷裂,需要手術修復才可以走動   (明報製圖)   早期的髕肌腱炎,可以透過非手術治療紓緩徵狀,利用消炎藥物和物理治療去控制炎症和紓緩痛楚;其中衝擊波治療對於慢性肌腱炎有顯著幫助,可以刺激受傷組織再生。另外,運動量的調節亦十分重要,例如足夠休息和減少跳動動作,最後還要配合肌力強度訓練,才可以回復至受傷前的運動狀態。 嚴重的髕肌腱炎也會先嘗試非手術性治療,但如果效果不顯著,便要考慮手術。手術包括以膝關節內視鏡作清創,最近有研究顯示直接注射血小板濃漿至臏肌腱炎症的位置,透過增強肌腱自身修復能力,可達至較理想的治療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盡量不要注射類固醇至髕肌腱,雖然可以消炎止痛,短暫紓緩病徵,但會造成肌腱組織萎縮變性,反而增加肌腱斷裂的危機。 如果嚴重至髕肌腱斷裂,便需要手術將病變部分肌腱切除,然後重新接合斷裂的肌腱,再配合完整的術後復康治療,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林書豪便屬於嚴重髕肌腱斷裂,接受手術後要用整整一年球季接受復康治療,再慢慢重新適應比賽節奏,才能重返球場。林書豪在分享會中提到,在這漫長的復康過程中,最重要還是要有「Never Done」的毅力和意志,才可以繼續屹立在球場上。   相關文章: 【運動消閒】骨骼「偵」奇:跑步傷膝的魔咒 骨骼「偵」奇:加速復元的「手腕」 【急救知識】碰撞跌倒亂急救 傷上加傷 【急救知識】有片: 紅十字會示範撼頭骨折正確急救方法 【旋轉肌】5個簡單運動強化旋轉肌 避免肩膊受傷 【運動消閒】健身球運動 紓緩頸肩背痛 預防寒背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骨骼「偵」奇:加速復元的「手腕」

【明報專訊】說到手腕骨折,多數人都會聯想到受傷的人是長者。沒錯,大部分手腕骨折個案都和年紀大、骨質疏鬆有關。不過,正值壯年而又喜愛做運動的年輕朋友,其實也處於高危時間。 ▲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 最近替一個高爾夫球教練鄧先生做手術, 鄧先生受傷原因不是打高爾夫球,而是他另一最愛:單車。一次「炒車」意外令他的左手腕嚴重骨折,對醫生來說,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確保傷患不會影響他日後的教練工作? 經X光檢查後,確定為左手腕橈骨遠端骨折,由於受傷衝擊力很大,骨折的移位也相對嚴重。鄧先生接受了橈骨復位和內固定手術,橈骨鑲了鋼片和數枚螺絲。手術後千叮萬囑他不要太早做運動,以免影響骨骼的復元。不過,鄧先生明顯是屬於比較「活潑好動」的病人,手術後第3天,他便傳來了以單手打高爾夫球的影片,還打趣說他的學生都是高手,不需要他身教。覆診時,鄧先生又傳授我打高爾夫球根本毋須使用手腕發力的秘訣,說最重要是整體姿勢的配合。總而言之,我免費上了數堂高爾夫球理論課。 性格態度影響康復速度 手術後6個星期,鄧先生受傷的手腕已經活動自如 。除了教波外,當然已重拾他喜愛的單車運動。這個活潑教練比一般人的復元速度更快更理想,除了本身運動員堅強的性格外,更重要是他樂觀的生活態度,對他的復康無疑是最有效的「手腕」。 年輕人的手腕骨折佔整體手腕骨折約12.5%,其中高危運動包括足球、籃球、美式足球,滑雪等等。 至於為何手腕會出現骨折?我們試想想,當一個人失去平衡向前跌倒時,出於自然反應,會用手掌支撐地面。所有地面的作用力便會由手腕(主要是橈骨)承受,如果骨骼本身比較脆弱(例如有骨質疏鬆的隱患)或是衝擊力太大,便會發生骨折。運動員的骨骼比較強健,萬一創傷嚴重至手腕骨折,這類型骨折通常屬於較嚴重的受傷,對日後的手腕活動能力影響也比較大。 大部分的橈骨遠端骨折在X光檢查中已經非常明顯 ,如屬穩定性骨折,即骨折沒有移位,骨折裂縫相對簡單,可以採用保守性治療,利用石膏或手托外固定,一般在6至8個星期後便會癒合。但對於不穩定性骨折,便可能需要復位和內固定手術。內固定是利用鋼板和螺絲將移位的骨骼重新固定在一起,雖然骨骼癒合時間沒有分別,但內固定的好處是術後馬上可以活動。研究顯示有接近77%足球員在手術後8至9星期已經可以回到受傷前的運動水平,所以對於需求高的運動員,手術和內固定對加速復元有明顯好處。 無論手術與否,物理治療對手腕骨折的復康也非常重要。在骨骼癒合後便可以集中火力在物理治療上,因為初段的復元是日後有否後遺症的關鍵。物理治療包括了手腕幅度的訓練、手腕肌力和握力訓練,最後加上運動前功能性訓練等等。聽上來好像簡單不過,但當治療師為你屈伸時,那種疼痛簡直是直入心坎,不少人的康復進度也是在這階段落後。所以,如果可以保持樂觀的心境,便是幫助復康最靈活的「手腕」。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