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夏日炎炎,每年到了這個時間,不少人都有皮膚問題,尤其是在潮濕悶熱的七、八月,足癬是其中一個常見的多發皮膚病。
足癬,南方民間常俗稱為「香港腳」,北方稱為「腳氣」、「腳濕氣」。主要是由真菌感染所造成。它會引起發癢、脫皮、皮膚發紅等徵狀,劇癢難忍。嚴重時會糜爛流水,甚至引致感染,也可同時引發灰甲。
足癬在全球都有個案,亞熱帶地區發病率較高。據流行病學研究,全球約有15%人口感染「香港腳」,男性患者比女性多。由於足部汗腺豐富,遇上香港潮濕炎熱的氣候,有利真菌生長,而足底厚厚的角質層,為真菌提供了豐富養分。真菌在皮屑內形成的孢子,能長時間存活,同時具傳染能力,故需要重視治療及預防。
七八月陽氣高峰 加重病情
35歲的李先生,患有香港腳已有五年,平時喜愛進食辛辣煎炸食物,每年七、八月,腳氣都會加重,出現痕癢、水疱、糜爛、滲水,腳縫有脫皮,右腳更出現腫痛。西醫診斷為腳癬合併感染,外用抗真菌藥膏後未癒;轉看中醫,診斷是腳濕氣病。開了健脾利濕、清熱解毒的內服藥,並處方了生地榆、黃柏、金銀花、馬齒莧,煎水待涼後用乾淨小毛巾濕敷患處外洗三天。覆診時紅腫消失,穈爛及滲水已減少,叮囑他外用腳氣粉撒入腳趾縫,並堅持外用浸醋泡方一個月,每晚半小時,治療及防治並舉。
為何李先生單靠外用抗真菌藥膏不能徹底根治?因為忽略了內因。疾病的發生,與體質不無關係,治濕是這個案例的核心。李先生平素飲食無節制,嗜辣無度,脾胃日漸損傷,當脾胃運化功能轉差,體內濕氣累積加重,濕性重濁,纏綿難解,久而久之轉化成為濕熱及濕毒之邪醞釀體內,身體形成容易產生皮膚病的濕熱性體質,這是內因;再加上香港身處嶺南地區,七、八月陽氣處於高峰,地域因素加上季節因素,致使濕熱邪氣加重,這是外因。內因加外因形成疾病,發病表現為雙腳皮膚紅腫,發癢起水疱、糜爛、滲水等,一派濕熱性現象。
皮膚連臟腑 宜戒凍飲辣食
中醫名家李可曾經說過﹕「見皮治皮永無期」,意思指治療皮膚病時,若只着眼於皮膚,是永遠不能根治。皮膚病雖在皮膚膚節,卻內連臟腑,並與情志變動、飲食失調、氣血失和等息息相關。皮膚病的根源,首先都是臟腑氣血失調有關,「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內在正氣不足,才會使外邪有機可乘。就以陳先生案例來說,如果想根治,必須要多管齊下。
◆中醫講究忌口,疾病的發生與起居作息關係密切,戒掉辛辣煎炸食物是首要關鍵,配合減少凍飲,能減少對脾胃的損害,杜絕濕氣的形成。
◆作息要跟着太陽走,做到早睡早起,睡眠時間要足夠,不要熬夜,這樣能增強自身抵抗力之餘,又能使身體的自我癒合能力逐漸恢復。
◆按個人體質,同時內調體質與清除外邪。陳先生療濕熱是標,治脾虛是本。內服健脾利濕藥固本,脾有「喜燥而惡濕」這個特點,當脾臟運化功能提升,濕邪便會消退,濕熱毒邪便不會形成。
■亂停藥 易翻發
足癬患者會影響足部皮膚的外觀,部分會伴有較濃烈臭味,同時可擴散至趾甲,引起趾甲真菌病,導致趾甲變灰、變厚及渾濁,即俗稱的「灰甲」,有礙觀瞻。嚴重的足癬,可併發繼發性感染、刺激性皮炎等。
足癬難斷尾,主要是以下兩大因素導致﹕
一、胡亂停藥
常規治療需要一至兩個月不等。很多病人因為痕癢、水疱、脫屑等問題求診,每當治療至徵狀緩解後,不少患者選擇自行停藥,其實皮下的真菌仍然存在。沒有堅持用藥,患者療程時間不足,是足癬復發的主要因素。
二、自行用藥
出現足癬後,很多患者都會先去購買癬藥膏、消炎藥或運用偏方外洗。由於沒有醫生指引,運用藥物時不正規,驟似好轉後又復發,反反覆覆。足癬病情比較複雜,最好在醫生建議下使用藥物會比較合適。
■預防靠乾爽 勿共用鞋襪
香港夏天潮濕炎熱,預防足癬,首要消除真菌滋生的環境。
(1) 在潮濕悶熱的日子,要保持足部乾燥、清潔,日間穿上純棉吸汗的襪子,鞋子要通風透氣,保持鞋內乾燥。洗澡時將雙腳清洗好,洗澡後要及時擦乾足部、趾縫等部位。
(2) 足癬患者的襪子,清洗前先用沸水浸15分鐘;避免抓傷患處,以防感染。
(3) 不要與人共用鞋、襪、拖鞋、腳盆等用具,以防交叉感染。尤其是公共浴室的木盆、拖鞋,可能有大量的真菌寄生,這是足癬傳播的主要途徑,要加以防範。
■浸醋泡方 清熱止癢
外用醋泡方
《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主治﹕手癬(鵝掌風)、足癬(腳濕氣)
材料:荊芥 18克、防風 18克、紅花 18克、地骨皮 18克、皂角 30克、大楓子 30克、明礬18克
製法﹕以上材料放入米醋1500毫升,放盆中泡三至五天後備用
用法﹕外用浸泡患處,每天一次,每次半小時,每劑藥可連泡兩周為一個療程,有效繼續泡兩至三個療程(外用忌服)
功效﹕清熱祛風止癢
文:鍾啟福(註冊中醫)
圖:資料圖片
編輯:沈燕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