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健康網

明報健康網

  • 焦點健聞
  • 健康專題
    • 新冠肺炎
    • 三高與中風
    • 管理糖尿病
    • 肥胖系列
    • 婦科疾病系列
    • 懷孕準備
    • 耳鼻喉問題
    • 兒童健康
    • 胃癌
    • Young Old 健康
    • 容光煥發新一年
    • 流感
    • 精神健康
    • 女性疾病
    • 女性健康
    •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 痛風
    • 腸胃毛病系列
    • 呼吸系統疾病系列
    • 睡眠與疾病
    • 都市壓力
  • 健康生活
    • 抗疫你要知
    • 中醫治療
    • 男性健康
    • 女性健康
    • 營養要識
    • 運動消閒
    • 健康減肥
    • 讀者Mailbox
    • 長者健康
    • 性本善
  • 癌症360
    • 淋巴癌
    • 肺癌
    • 乳癌
    • 肝癌
    • 腸癌
    • 卵巢癌
    • 前列腺癌
    • 鼻咽癌
    • 子宮頸癌
    • 胰臟癌
    • 膀胱癌
    • 胃癌

熱門

糖尿病消化不良腸道健康血壓耳水不平衡胃鏡腸鏡痛症肥胖情緒病新冠疫苗RSV濕疹懷孕深近視癌症養和特稿養和醫院Video

編輯推介

【濕疹】回南天兩大因素致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皮膚痕癢難斷尾?擔心使用類固醇副作用?
編輯推介 

【濕疹】回南天兩大因素致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皮膚痕癢難斷尾?擔心使用類固醇副作用?

2023年3月24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濕疹】回南天兩大因素致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皮膚痕癢難斷尾?擔心使用類固醇副作用?
濕疹在本港十分常見,根據本地研究,約一成半幼稚園、小學及中學的學童患有濕疹,每100名成人亦會有3至5人受濕疹困擾。患者會出現皮膚紅腫、痕癢,嚴重患者甚至會脫皮、出水。求醫後塗藥膏數天病情受控,但一、兩個星期後,或因天氣潮濕,濕疹又再出現,用盡方法都未能「斷尾」,容易令人感到氣餒。不少患者更擔心使用類固醇來控制病情,會帶來不少副作用,怎辦呢? 相關閲讀: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濕疹又發作 兩大引發因素:皮膚屏障較弱、體質過敏 養和醫院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龔家怡醫生表示,濕疹可細分為7種,最常見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病炎症,多由幼童時期開始,八成患者是6歲前發病,不過近年愈來愈多在成年後才發病,可以在50至60歲才突然出現。 龔醫生解釋,異位性皮膚炎可以由先天或環境因素引起,先天主要有兩類因素。 第一是皮膚的屏障功能較為脆弱,人體皮膚的油脂正常能幫助補水、鎖水,猶如有一層保鮮膜保護,但濕疹病人的皮膚屏障功能較弱,皮膚內的聚絲蛋白失去功能,令皮膚變得乾燥,出現很多小缺口,讓致敏原如塵蟎等可滲入皮膚,引致過敏反應。 第二是病人屬過敏體質,本身已有哮喘、過敏等問題,當過敏體質再加上環境因素,如塵蟎、天氣變化、衣物、壓力等,就有很高風險會發病,因此濕疹並非純粹與致敏原有關,部分病人即使避開致敏原亦未必能解決問題。 相關閲讀: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治療濕疹兩大部分:少用香料潤膚膏 忌熱水沖涼太久 治療濕疹主要分為兩部分,包括日常皮膚護理和減退皮膚炎症。 日常皮膚護理:龔醫生指出,要盡量還原皮膚屏障功能,例如洗澡時盡量不要用太高溫的水、時間不要太久,也應使用非鹼性不起泡的沐浴露,洗澡後可以適當使用不含香料、減少堵塞毛孔的潤膚膏。 減退皮膚炎症:包括濕疹引致的紅腫、痕癢、脫皮等徵狀。目前第一線治療是適當地外用類固醇藥膏,也是目時為止最有效治療濕疹的方法。很多家長或患者都會擔心類固醇有副作用,龔醫生解釋,其實只要使用得宜,跟隨醫生的指示用藥,類固醇是很安全和有效的。 相關閲讀:皮膚缺水 小心 㿺㿭變濕疹 雪花膏?豬油膏?凡士林?解構3種潤膚產品補水鎖水特性 使用類固醇 必須跟隨醫生指示 醫生一般會在病人發作嚴重時,處方3至7日的外用類固醇藥膏作短期治療,當發炎情况穩定下來後,情况輕微至中度的患者有可能需要作「鞏固治療」,即是患者可按指示使用多一星期非類固醇藥,令皮膚炎症徹底消退才停藥;如還未完全好轉,醫生會考慮處方劑量較低的類固醇,如稀釋的潤膚膏,按需要調控分量至1:4或1:10不等,令皮膚完全復原才停藥。 較嚴重患者或需考慮口服藥 較嚴重的患者使用藥膏未必有效,則需要考慮處方口服藥,例如口服免疫系統調節劑,包括環酵素、MMF類藥物,甚至考慮針劑或口服生物製劑。口服免疫系統調節劑相對會有較多副作用,主要是因為它會壓抑免疫系統,醫生會小心評估和選用;至於生物製劑的好處是會選擇性地壓抑一些過敏的免疫系統功能,在應付細菌病毒入侵免疫系統功能時,影響較傳統的口服免疫系統調節劑小。 龔醫生表示,現時暫未有藥膏、口服藥或針劑可以有效令濕疹斷尾,但可以透過使用藥物和做好日常皮膚護理,減低濕疹的發作次數和嚴重性,助病情較長期地受控。有研究發現,七至八成幼童患者成長至13至14歲時,病情可維持穩定。如欲控制濕疹得宜,不但要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法,更應着重悉心照顧,嚴謹配合醫生建議的治療,減少發作次數,濕疹便能慢慢改善。

焦點健聞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焦點健聞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2023年3月24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明報專訊】胃食管反流病(俗稱「胃酸倒流」)在全球非常普遍,現時亞太地區有10%至15%人患有相關疾病,惟藥物不能完全根治。中大研發一款以無線供電的電子支架,透過非入侵方式經口腔植入食道,通過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研發團隊稱,計劃未來6至12個月內改進電子支架原型,期望兩年內可進行人類臨牀研究。 相關閲讀:【胃酸倒流】6個典型症狀:胸口灼熱、反酸、吞嚥不順、喉嚨有異物感、咳嗽、口苦 中醫:飲食不節壓力大肝胃不和 電子支架置入食道  通過電刺激治胃酸倒流 團隊曾於活豬做實驗,發現電子支架可持續提供電刺激,從而有助增加食道下括約肌的壓力,防止胃酸倒流,活豬在進食時亦無出現吞嚥困難。相關研究結果已在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並已申請美國專利。 非入侵方式 用內窺鏡可取回 參與研發的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研究助理教授陳啟楓稱,以往一些入侵手術如腹腔鏡胃底折疊術及磁環增強術等,存一定感染風險,新研發的無線供電電子支架則可透過特製工具經口腔植入食道,相對風險減少;電子支架可回收,用內窺鏡就能取出,比一般手術安全。 中大領導研發的無線供電電子支架由具彈性的醫用食管支架、液態金屬天線,以及可伸縮的柔性脈衝發電器組成。研發團隊解釋,液態金屬的熔點低和容易導電,在人體體溫下保持柔軟狀態,令電子支架可隨食道蠕動變形,柔性脈衝發電器則具高伸展力及有穩定性能,在食道蠕動下亦可提供穩定雙相電流刺激。團隊亦設計了體外可穿戴式無線供能線圈,液態金屬天線可穿透人體組織收集能量,為體內電子支架供電。 相關閲讀:【吞嚥困難】3個常見特徵 嚴重可致肺炎、缺水 「嚥」得是福(姿治通鑑) 曾做活豬實驗 盼兩年內臨牀研究 陳啟楓稱,團隊未來會研究將電子支架結合壓力感應器,用作生理評估,並將病理數據實時調整電刺激參數以達精準治療。他說,技術亦可用於胃腸道其他部位或其他有自然孔洞器官。團隊稱現時研究未涉及人體,期望兩年內臨牀研究。

健康生活

你還在戴口罩是焦慮?習慣?羊群心理?分析3大重要因素(醫賢心事)
健康生活 

你還在戴口罩是焦慮?習慣?羊群心理?分析3大重要因素(醫賢心事)

2023年3月24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你還在戴口罩是焦慮?習慣?羊群心理?分析3大重要因素(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口罩令解除了,許多市民仍然選擇戴口罩,為什麼呢?這種現象背後,反映我們對健康和安全的擔憂和防範意識,以及戴口罩已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習慣。(編者按:市民繼續戴口罩的3大重要因素是什麼呢?焦慮?日常習慣?羊群心理?且看逐一拆解。)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3大因素:戴口罩予安全感和保護感 減焦慮 首先,焦慮是影響市民繼續戴口罩的一個重要因素。疫情期間,口罩成為了我們防範病毒的重要工具。對於一些人來說,戴口罩已經成為一種安全感和保護感。口罩的防護作用得到廣泛認可,人們意識到戴口罩有效減少病毒傳播的風險,而除了新冠病毒,口罩亦能防止流感等病毒傳播。因此當口罩令解除後,有市民可能擔心病毒再次傳播,選擇繼續戴口罩以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 戴口罩如刷牙洗臉 成生活一部分 其次是日常習慣,就像刷牙、洗臉一樣。戴口罩可以減少空氣污染和塵埃帶來的不適,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功用。因此,即使口罩令解除,許多人仍然習慣戴口罩,因為它已經成為生活中一部分。而且,之前購買的口罩還沒有用完,市民可能出於實際考慮而繼續佩戴。 羊群心理:傾向跟隨大眾行為免被弧立 另一個因素是羊群心理。羊群心理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指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情况下,傾向跟隨大眾的行為和看法。在過去一段日子,戴口罩已成為社會共識。因此,當口罩令解除初期,大部分市民會先觀察其他人有沒有除下口罩。當還有很多人在戴口罩時,其他人也會跟隨,以避免被排斥和孤立。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社交、面容焦慮 戴口罩減不安 對於一些社交焦慮患者來說,戴口罩可以減低社交焦慮,減輕他們在人群中的不適和緊張,減少他們對別人關注和評價的擔憂,可更加自在。因此,即使解除了口罩令仍然選擇戴口罩。 另外,面容焦慮也是有些人繼續戴口罩的原因之一。面容焦慮是指對自己外表和形象感到不安和不滿,這心理現象在缺乏自信的人中容易出現。戴口罩可以遮蓋面部,減輕這些人對外表和形象的焦慮和不安。 總的來說,市民已習慣了戴口罩,現在要改變可能需要一點時間。相信隨着大家對疫情的恐懼減輕,戴口罩的人將愈來愈少,進一步使其他人也跟隨。大家對除下口罩的不習慣,相信亦會隨時間慢慢適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健康專題

【肺癆病】3.24世界防癆日 籲公眾關注結核病(衛生處方)
健康專題 耳鼻喉問題 

【肺癆病】3.24世界防癆日 籲公眾關注結核病(衛生處方)

2023年3月22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肺癆病】3.24世界防癆日 籲公眾關注結核病(衛生處方)
結核病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至十八及十九世紀更在歐洲肆虐。1882年3月24日,德國醫生羅拔特·郭霍(Dr. Robert Koch)發現結核桿菌,幫助日後治療結核病患者。為紀念這個重要日子,每年的3月24日獲定為「世界防癆日」。 結核病俗稱肺癆病 空氣傳播影響肺部 藉「世界防癆日」,世界衞生組織及夥伴會舉辦各種活動,促進政府及社會各界,支持防癆工作。各社會團體及政府機構也會透過各種渠道,提高大眾對結核病的認識。 結核病俗稱為「肺癆病」,是一種經空氣傳播的傳染病,由結核桿菌引起,主要影響肺部。視乎傳染性及環境因素,肺結核病患者可在一年內感染多達5至15個密切接觸者。有效的結核病治療,可迅速降低傳染性,減低疾病傳播風險。 病徵持續咳嗽發燒 可影響其他器官 肺結核患者可能會出現的病徵包括持續咳嗽、痰中帶血、持續發燒、體重下降、夜間出汗。除了肺部,結核桿菌亦可通過肺部的淋巴管及血管,影響淋巴、胸膜、心包、骨骼、關節、腦部、泌尿生殖系統等其他器官。 時至今日,結核病仍是全球須關注的重要傳染病之一。全球約四分一人口曾感染結核菌,當中約有十分之一人會病發,約一半在感染後數週至5年內發生。世界衞生組織亦指出,近年新冠疫情的侵襲,亦阻礙到結核病控制的工作。面對種種挑戰,防癆工作絕不能鬆懈。 結核病診斷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X光肺片及驗痰(塗片和培養細菌)。一部分患者需要胸部斷層掃描、支氣管內窺鏡或相關活組織或標本(如肺部、淋巴、胸膜、胸水)檢查幫助診斷。 準時服藥 6個月治療可康復 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治療耐受性及進展,更改藥方和療程。醫護人員亦會監督病人服用抗結核藥物,以便鼓勵病人準時服藥。在沒有耐藥性的情况下,大多數結核病患者在接受 6 個月的治療後會康復。 衞生署胸肺服務設有17間胸肺科診所,為結核病提供免費的結核病診斷和監督治療,並為結核病人的緊密接觸人士進行篩查及治療服務。關於衞生署胸肺服務,詳情可瀏覽胸肺服務的網頁 (

癌症360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癌症360 肝癌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2023年3月23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明報專訊】肝癌是全球第6號最常見癌症,在香港,肝癌致死率位列第三,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七成確診肝癌的病人,因為腫瘤太大、肝功能太差,或已擴散至其他器官等不同原因,不適合手術切除根治。根據國際指引,中期肝癌應採用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晚期則以藥物為一線治療,但效果難以兩全其美。 近兩年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結合局部治療和藥物治療,能更有效控制病情及提高病人存活率。 相關閲讀:【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中晚期肝癌病人因腫瘤大不適合做手術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每年有近1800宗原發性肝癌新症。當中僅三成人適合做手術根治,其餘七成病人因腫瘤體積較大,腫瘤入侵血管,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或肝功能太差等原因,只能接受非根治性治療來控制病情。 局部治療難阻腫瘤擴散 根據國際指引,中期肝癌應以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ACE)治療,而如患者腫瘤已屆晚期,則應以藥物(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為一線治療。近年藥物治療已取得不少進展,但整體治療效果仍有顯著改善空間。 中晚期肝癌治療的挑戰極大,首先病人腫瘤體積一般較大,如不及時控制病情,病人肝功能便會轉差;其次,腫瘤很多時已入侵血管,較容易擴散;最後,病人一般都患有肝硬化、肝炎等影響肝功能的疾病,大大增加治療難度。因此,臨牀上我們經常遇到顧此失彼的情况——當單用TACE或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的局部治療時,即使成功將肝腫瘤縮小,但腫瘤卻很快便擴散至其他器官;而單用藥物治療,往往又未能針對性地有效將肝內腫瘤縮小。 相關閲讀:【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3綜合方案有效控病情 直至近兩年,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結合局部治療(local treatment)和藥物治療(systemic treatment)的綜合治療方案,能更有效控制病情及提高病人存活率: 1. 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sation,TACE)結合標靶治療: 剛於去年發表多中心、第三期大型臨牀研究,共招募了338名晚期肝癌病人。研究將病人分成兩組,比對現時標準一線標靶藥治療,及將動脈化療栓塞術結合標靶藥(實驗組)的治療成效。研究發現,接受綜合治療的病人不論是平均存活期(17.8個月 vs. 11.5個月)、無惡化存活期(10.6個月 vs. 6.4個月)及有效率(54% vs. 25%),都比單以標靶藥治療優勝,而研究亦證實了綜合治療的安全度。 2.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結合標靶藥治療: 去年美國放射腫瘤學會年會發表了另外一篇重磅研究,此全球多中心研究於2013年開始,於23間醫院招募177名晚期肝癌患者。研究將病人分成兩組,第一組病人接受標靶藥治療,另外一組則將接受SBRT結合標靶藥的綜合治療。結果發現,接受綜合治療的病人不論是平均存活期(15.8個月 vs. 12.3個月)及無惡化存活期(9.2個月 vs. 5.5個月)均有改善,而兩組病人的副作用大致相若。 3. 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Selective 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SIRT)結合免疫治療: 此於2021年發表的研究,共招募了36名中晚期的肝癌病人,病人接受一次性SIRT,之後每兩星期接受1次免疫治療,有效率超過30%,而病人存活期比單用SIRT或免疫治療更佳。 兩類治療產協同效應 1+1>2 總括而言,綜合治療最大好處是能同時發揮局部治療和藥物治療的好處,雙劍合璧,攻擊癌細胞。兩類治療更往往有協同效應,例如電療能刺激免疫系統加強免疫治療功效,或標靶藥能促進血管健康增生,改善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的功效,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治療效果。而最重要,最新研究均顯示結合兩類治療沒有增加副作用,是安全的治療方案。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關於綜合治療的大型研究面世,不斷改善病人的存活率,為病人帶來新希望。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你還在戴口罩是焦慮?習慣?羊群心理?分析3大重要因素(醫賢心事)
健康生活 

你還在戴口罩是焦慮?習慣?羊群心理?分析3大重要因素(醫賢心事)

2023年3月24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你還在戴口罩是焦慮?習慣?羊群心理?分析3大重要因素(醫賢心事)
【濕疹】回南天兩大因素致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皮膚痕癢難斷尾?擔心使用類固醇副作用?
編輯推介 

【濕疹】回南天兩大因素致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皮膚痕癢難斷尾?擔心使用類固醇副作用?

2023年3月24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濕疹】回南天兩大因素致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皮膚痕癢難斷尾?擔心使用類固醇副作用?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焦點健聞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2023年3月24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癌症360 肝癌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2023年3月23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肺癆病】3.24世界防癆日 籲公眾關注結核病(衛生處方)
健康專題 耳鼻喉問題 

【肺癆病】3.24世界防癆日 籲公眾關注結核病(衛生處方)

2023年3月22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肺癆病】3.24世界防癆日 籲公眾關注結核病(衛生處方)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焦點健聞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2023年3月21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編輯推介 

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2023年3月21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健康生活 

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2023年3月21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食物過敏≠食物不耐 營養師拆解不同測試方法
健康專題 

食物過敏≠食物不耐 營養師拆解不同測試方法

2023年3月17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食物過敏≠食物不耐 營養師拆解不同測試方法
小米可代替白飯?高纖蛋白質低升糖有助控血糖 教你營養新煮意
編輯推介 

小米可代替白飯?高纖蛋白質低升糖有助控血糖 教你營養新煮意

2023年3月17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小米可代替白飯?高纖蛋白質低升糖有助控血糖 教你營養新煮意
體檢解構(下) 癌症指數的迷思
健康專題 

體檢解構(下) 癌症指數的迷思

2023年3月16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體檢解構(下) 癌症指數的迷思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焦點健聞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2023年3月16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血癌】長者患癌人數上升 配合標靶藥溫和治療  副作用可控(醫言有理)
癌症360 

【血癌】長者患癌人數上升 配合標靶藥溫和治療 副作用可控(醫言有理)

2023年3月15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血癌】長者患癌人數上升 配合標靶藥溫和治療 副作用可控(醫言有理)
【難懷孕】每6對夫婦1對有不育問題 按摩肚臍下3寸關元穴  改善男士精子健康(養生帖)
健康生活 

【難懷孕】每6對夫婦1對有不育問題 按摩肚臍下3寸關元穴 改善男士精子健康(養生帖)

2023年3月14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難懷孕】每6對夫婦1對有不育問題 按摩肚臍下3寸關元穴 改善男士精子健康(養生帖)
【情緒病】血清素低一定會患抑鬱症?服藥處理情緒徵狀 再找壓力成因 (醫賢心事)
健康專題 精神健康 

【情緒病】血清素低一定會患抑鬱症?服藥處理情緒徵狀 再找壓力成因 (醫賢心事)

2023年3月14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情緒病】血清素低一定會患抑鬱症?服藥處理情緒徵狀 再找壓力成因 (醫賢心事)
【深近視】中大研究:滴阿托品眼藥水  首證有助兒童預防近視  長遠可防青光眼等併發症
焦點健聞 

【深近視】中大研究:滴阿托品眼藥水 首證有助兒童預防近視 長遠可防青光眼等併發症

2023年3月14日 Kristal Lee Comments Off on 【深近視】中大研究:滴阿托品眼藥水 首證有助兒童預防近視 長遠可防青光眼等併發症

 

最新文章

  • 你還在戴口罩是焦慮?習慣?羊群心理?分析3大重要因素(醫賢心事)
  • 【濕疹】回南天兩大因素致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皮膚痕癢難斷尾?擔心使用類固醇副作用?
  •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 【肺癆病】3.24世界防癆日 籲公眾關注結核病(衛生處方)

熱門文章

  • 耳念珠菌跟念珠菌有什麼關係?感染途徑、治療和預防方法? 醫生拆解耳念珠菌常見5大問題
  • 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 小米可代替白飯?高纖蛋白質低升糖有助控血糖 教你營養新煮意
  • 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 【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4大病徵 持續暈眩兼耳鳴 聽力學家:改變飲食習慣 減少病發機會

關於明報健康網

由《明報》及養和醫院共同策劃的《明報健康網》,是一個屬於都巿人的健康資訊網站,從養生保健、均衡生活、正視都巿疾病,以及醫學科技新知等等各方面都會觸及,為注重健康的男女老幼及熱愛家庭的人士,提供一站式健康資訊。《明報健康網》聯同一眾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及其他專業的醫務人員,携手與你並肩同行健康富足之路!

條款

私隱條款
免責聲明
使用條款及細則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8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