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不時不食 吃當造蔬果
首先,飲食選擇應順應時令。在養生方面有「不時不食」的說法,不吃不合時令的食物。在社會發達的今天,很多本來需要特定季節才能吃到的食物,現在一年四季都有售。站在養生的觀點上,我們吃這類「非時令」食物時應該相當小心,最好還是要依照四時季節食用,以防不適。
舉個例子,西瓜本來是夏天的消暑佳品,如果在冬天吃屬性寒涼的西瓜,便有可能因為寒上加寒,損傷脾胃而引起泄瀉;又例如在夏日炎炎還吃火鍋、燒烤一類溫燥的食物,會較容易上火及損耗津液,引起喉嚨痛、粉刺等毛病。
清淡多元化 吃素要襯色
其次,飲食選擇宜清淡、多元化,切忌在食物屬性上偏食。經常食用太鹹、太甜、太油膩的食物,均不利健康。按中醫理解,鹹味在五行屬水,對應五臟為腎,屬性陰寒,過食鹹味則容易傷腎,影響水液代謝,形成水腫。過食甘甜、肥膩多油的食物容易助濕生痰,妨礙脾胃運化,有礙氣血運行,造成胃脹、肥胖等問題。
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普遍西化,加上不少人愛「重口味」的刺激,一旦養成愛吃「香口」、「濃味」、「甜膩」食物的習慣,要改正並不容易,長遠對健康非常不利。對經常外出用膳的人來說,建議應選擇以五穀蔬果類為主、肉類較少的飲食組合,味道避免過分濃烈,不應過分追求味覺刺激,要養成健康、清淡的飲食習慣。即使現在有不少人提倡素食,素食食材的選擇亦應涵蓋蔬菜、豆類、瓜類、水果等不同顏色以及味道的配搭,從中醫的角度是要避免寒熱及五味屬性過偏。
開餐定時定量 最多八分飽
還有,我們進食宜定時、定量。定時用餐有助身體養成穩定活動規律,使臟腑氣血各方面的機能運作有序。反之如果食無定時,臟腑的機能常處於不穩定的失序狀態,身體便容易因為無法適應劇烈變化而失調,產生胃痛、眩暈等。
至於飲食定量方面,從養生的角度看,建議只吃到「八分飽」,不宜過飽。盡量不養成在正餐以外加餐、「吃消夜」的習慣。時下不少餐廳都以「任食」作招徠,要是本着「吃個夠」、「要回本」的心態用餐,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吃得過多,建議應自我節制。
要是吃進肚裏的食物超過我們脾胃的負荷,便會出現「食滯」、「食積」的問題。中醫認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一旦食滯,便會妨礙脾胃正常運化,氣機失調,出現氣滯、氣逆等毛病。食滯的常見徵狀,包括脘腹脹滿、胃痛腹痛、惡心嘔吐、噯氣反酸、食欲不振等。
山楂消肉膩 麥芽解飯滯
應付食滯,除要確保飲食清淡,不可過量,也可使用具消食化滯功能的中藥或方劑,化解食積。在中藥分類裏有一類是「消食藥」,專門針對食滯、食積問題。各種不同的消食藥具體作用都不同,例如山楂擅長消肉食一類肥膩、油多的食物;穀芽、麥芽多用來消解像米、麵、薯、芋等含豐富澱粉的食物;萊菔子具有下氣化痰、消除脘腹脹滿的作用,可按患者需要配搭使用。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f35c33bf9b74fd13c970a24f099cef0e.jpg(圖:liza5450@iStockphoto、資料圖片);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f35c51d2e8262d1f22171d2ea97d3a1f.jpg素食配搭——飲食要避免寒熱及五味屬性過偏,素食人士要特別注意進食不同顏色及類型的蔬果。(圖:RyanKing999@iStockphoto);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f35c5d47c790bc6d18e2421998948147.jpg(圖:dmytro lastovych@iStock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