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香港長者約三成患少肌症
長者若經常跌倒,即使傷勢輕微也不能輕視,因為可能患上了少肌症。葉衛民表示香港的65歲以上長者中,約有三成是患者,會經常感到疲累、乏力,影響活動能力,主要引發以下問題:
易跌倒:路面凹凸不平或有障礙,長者反應較慢,容易跌倒,造成骨折或撞傷頭部,如撞及腦部,嚴重可引發腦出血或柏金遜症。
缺乏社交:患者因活動能力下降,經常不願外出,欠缺社交生活,容易出現情緒病,又會影響認知功能,增加患腦退化症風險。
自理力減弱:長者行得慢,有便意時未必趕及去洗手間,導致功能性失禁。另外,患者持續肌肉流失,影響活動能力,有可能連舉手梳頭也做不到。
免疫力下降:活動量低,肌肉量減少及新陳代謝率減慢,令免疫力也連同下跌,亦會影響心血管健康,尤其是三高患者,會增加心臟病風險。下肢肌力不足,體重集中在髖、膝關節上,加快關節退化。
葉衛民表示要改善以上問題,可透過增加攝取蛋白質及做負重運動,增加肌肉量及肌力。
肥人也中招 長期臥牀一年失肌30%
另外,不少人誤以為少肌症患者一定偏瘦,肥胖的人不會患上。葉衛民強調,計算的是全身肌肉比例,故脂肪多一樣可患少肌症。有一名65歲女士,患糖尿病10年,上落樓梯非常吃力,因而求醫。「病人5呎2吋高,體重150磅,因為雙腿無力不敢外出及少活動,導致少肌症,經常在家中跌倒。」補充足夠蛋白質及定時做運動2至3個月後,情况得以改善,上落樓梯也較輕鬆。
「40歲後,每10年流失肌肉約7%,年紀愈大流失得愈快,若加上長期臥牀,一年肌肉量更可下跌20%至30%。」葉衛民指出,懷疑患上少肌症,可透過站立行走作初步測試。「簡單而言,預備一張椅及3米長的路線,長者先坐在椅上,然後站起開始計時,行3米後掉頭坐回椅子上,全程若超過10秒,有可能是患上少肌症。」如懷疑有少肌症,醫生會作進一步檢查,包括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掃描全身,分析身體組成成分,包括全身骨密度、身體脂肪量、肌肉量等。
文:許朝茵
圖:馮凱鍵、許朝茵、受訪者提供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f35b9de6aebedb454cb8b2a35cfc23c3.jpg(圖:RyanKing999@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疾病無關);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f35bb125e71e832e1849c34a4631682e.jpg葉衛民(圖:許朝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