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病發前兩年識別 服藥可抑病情
中大署理校長陳金樑表示,中大精神科學系有研究稱本港75歲以上人口平均每12人有一人患認知障礙,預計至2039年將逾33萬名患者,長遠會為醫療開支、設施及人手帶來壓力,中大腦神經科一直展開研究如探討以預防治療減低發病。
冀地區康健中心加強服務 增預防及篩查服務
莫仲棠表示,地區康健中心目前的重點放在預防慢性長期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但推廣健康生活方式,例如鼓勵健康飲食、控制「三高」、做運動等,對預防認知障礙症也有幫助。地區康健中心是很好的平台,希望政府會考慮在各區中心增加預防認知障礙症的篩查服務。
莫仲棠指出,認知障礙症愈早發現愈好,希望患者可在出現病徵起3個月至半年內發現患病,盡早求醫,而非等到病情惡化才求診。他說當發現記性轉差等情况,就要及早治理,並改善生活方式,便有機會控制病情。他說,以往的醫治方式着重治療患者,現時則希望盡早找到早期患者。
醫生:新冠腦霧或損認知
過去3年新冠疫情下,市民生活大受社交距離措施影響。莫仲棠認為,疫下長者減少外出和社交,均會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另外,部分人染疫後出現「腦霧」,亦可能影響認知能力,但暫時未有客觀數據及研究,預測長遠會增加多少認知障礙患者。
相關閲讀:【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檢測車駐中大 料為千長者評估
高錕中大「腦智同護」服務今天啟動,檢測車會駐守中大校園,冀盡早找出認知障礙症早期患者,及早介入。檢測車預計可為800至1000名年介60至80歲的高危者做初步認知障礙評估,並協助制訂跟進方案。服務會利用中大醫學院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系統,觀察視網膜圖像,透過分析「眼底相」便能偵測認知障礙症,準確率逾八成。
將邀學生登車與長者交流 認識認知障障症
此外,曾經擔任中大前校長高錕家庭醫生的高錕慈善基金董事及執行委員會委員趙夏瀛表示,教育工作同樣重要,日後會安排醫科生觀察檢測車服務,在過程中與長者溝通,希望令學生盡早認識認知障礙症。趙夏瀛又透露,基金將出版故事書,在小學裏推廣,希望能夠讓小學生認識認知障礙症,例如當發現祖母記性轉差時,小孩也懂得察覺患病風險,協助及早介入。
曾擔任中大前校長高錕家庭醫生的高錕慈善基金董事及執行委員會委員趙夏瀛(左)昨介紹檢測車服務;旁為高錕遺孀高黃美芸。(朱安妮攝)
女青理大推園藝治療 減認知障礙惡化
此外,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下稱「女青」)去年8月至12月與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展開研究,發現利用水耕種植機進行園藝治療,能減輕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行為及心理症狀。患者參與活動兩個月後症狀減少近四分之一,照顧者開心指數亦明顯上升。有照顧者稱,與患輕度認知障礙症的丈夫參與計劃後溝通增加,種植活動有助改善丈夫情緒。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患者情緒改善 照顧者開心指數升
女青過去在中心舉辦園藝活動,透過種植花卉和蔬果,改善患者認知能力、社交技巧等,但疫下活動一度取消。女青去年與理大邀請30對認知障礙症患者和照顧者在家使用水耕種植機作園藝治療,照顧者需先參與3節基本訓練,學習如何帶領患者種植,並在過程中,觀察患者在認知功能缺損下能完成的事情。
73歲陳先生在2019年中風,翌年確診輕度認知障礙症。陳太表示,曾任小學校長的丈夫試過外出乘車後迷路,平日會出現詞不達意等症狀,故他有特別大挫敗感。兩人去年經女青誌寶松柏中心轉介參與研究計劃,成功種植櫻桃蘿蔔和白菜仔。她形容沒想過會有收成,很有成功感,丈夫亦主動在機器加入營養液,每天起牀後會去觀察植物生長情况。兩人參加計劃後溝通增加,丈夫亦減少發脾氣。
66歲陳太(左)和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症的73歲丈夫陳先生(右)參加計劃後,平日話題變多。陳太稱水耕種植不會滋生蚊蟲,而且能在手機記錄植物變化,過程開心。(賴俊傑攝)
App提加水 2.0版增植物拼圖訓練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耆年服務部總主任韓慕琼(左一)表示,現時4間中心共有20部水耕種植機供認知障礙症照顧者免費外借,每次借用兩個月。(賴俊傑攝)
理大護理學院助理教授過培健說,治療計劃的手機應用程式會提醒參加者為植物加水,並調節適當燈光,增加種植成功率;計劃將進入「2.0」階段,透過將植物相片變成拼圖,加強訓練患者認知功能。
女青耆年服務部總主任韓慕琼認為,研究結果對社福機構有很大參考價值,擬定更好的支援服務,長者和照顧者留家亦可享受科技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