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新型冠狀病毒或成風土病 張竹君:各地疫情嚴重 難斷尾
【明報專訊】各國相繼放寬限制和考慮重啟經濟活動之際,世界衛生組織(WHO)周三(13日)警告,新型冠狀病毒或會成為風土病(endemic),可能像愛滋病毒(HIV)不會消失,即使疫苗面世,仍要付出「巨大努力」控制病毒傳播。世衛首席科學家預料可能需4至5年才能控制疫情。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承認各地疫情嚴重,難以斷尾,要有心理準備與病毒共存。
或成為社區內風土病毒 逾百種疫苗在研發階段
世衛公共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瑞安(Michael Ryan)周三表示:「這種病毒或會成為社區內另一種風土病毒,有可能永遠不會消失。」他以愛滋病毒為例,說愛滋病毒雖沒消失,但人類終能跟其共處。他提醒沒人能預測新冠病毒引起的疾病何時消失,目前有逾百種疫苗處於研發階段,但麻疹等疾病即使有疫苗,至今仍未被消滅。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則強調仍有可能控制今次疫情,對於各國逐步放寬限制,他說世衛仍建議各國保持最高警戒。
譚德塞:仍可控制 倡各國續最高警戒
世衛首席科學家斯瓦米納坦(Soumya Swaminathan)周三向《金融時報》表示,可能要4至5年才可令新冠病毒傳播受控。她形容疫苗「似乎是目前的最佳出路」,但其成效、安全性,以至生產和公平分配等方面仍有許多不確定性,一旦病毒變異,疫苗就可能失效。她認為決策者面臨最大挑戰,要權衡放寬限制的利弊及思考如何達到抗疫「新常態」。
【明報獨家網售】阿一海景中秋南非鮑魚盆菜(六位用、外賣自取) 原價: $2688 讀者優惠價: $1988 早鳥優惠送「阿一$100現金禮券」 立即訂購! |
張竹君:要有心理準備與病毒共存
張竹君說不少專家明言新冠病毒難「斷根」,市民要有心理準備與病毒共存。她說各地疫情嚴重,難以斷尾,本港逾千確診,有200多人無病徵,實際患者可能比數字多,全球面對相同問題。
連續28日沒本地感染被視為疫情受控指標,至於會否有新指標,張竹君說沒特定指標,需靠專家集思廣益,28日指標是參考其他傳染病,本港即使一段時間沒個案,但社區或有隱形傳播鏈 。她說難預計疫情發展,因屬新病毒,將「一波波爆發」抑或如流感般季節性,仍有待觀察。
(BBC/路透社/金融時報)
(抗疫新階段)
- 【接種疫苗】累計逾2400幼童接種科興 附兒童接種疫苗途徑
- 【二代疫苗】許樹昌:接種Omicron BA.1疫苗抗體不足對抗BA.5 孔繁毅:可作加強劑 料國藥疫苗12月可打
- 【新冠疫情】納入強制檢測人士注意:各區流動採樣站、社區檢測中心名單、深喉唾液樣本包派發點(更新2022年8月4日)
- 關於小朋友及孕婦接種新冠疫苗的6個Q&As(衛生處方)
- 【新冠後遺症】研究:74%確診者30天後始恢復嗅覺 女性、有鼻塞者較難恢復
- 【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 【新冠陽性】 Omicron新亞系確診或密切接觸者准居家隔離檢疫 完成可自行剪掉電子手環
- 【新冠變種】Omicron BA.2.75 傳播力高於BA.5 英美澳加德正傳播 世衛籲復口罩令
- 【新冠變種】研究:未曾染疫、已接種兩針復必泰 誘發中和抗體ZCB11有效對抗Omicron BA.1和BA.2
- 【新冠預防藥】英國阿斯利康研發中和抗體「恩適得」 獲英美歐盟授權
- 【尿道炎】泌尿感染男女需小心 專家分享預防資訊
- 川崎症可致兒童全身血管發炎奪命 本港14童3個新冠抗體呈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