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鏈球菌】常見於腸道及生殖器 新生兒「熱門」病菌 孕婦產前可以預防嗎?(兒言自得)
【明報專訊】近日乙型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簡稱GBS)成了頭條新聞,原因是從9月10日到10月20日約40日間,先後共有88人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7人死亡。病菌老幼也不放過,病人有年齡小至1個月嬰兒,以及96歲高齡長者。部分不幸受到感染的病人因而罹患敗血症(病菌侵入血液,令多器官受感染)、腦膜炎、化膿性關節炎或膿腫、蜂窩組織炎(cellulitis)等惡疾。今次鏈球菌爆發特別之處,是有32人似乎感染源頭一致,都曾接觸過經魚市場出售的淡水魚類,嚇得市民聞魚色變;病菌的殺傷力,也令市民倍感不安。
相關文章:乙型鏈球菌感染增9人 原因部分曾接觸淡水魚 可引發腦膜炎、敗血症 死亡率可達11% 預防感染乙型鏈球菌4個貼士
常見於腸道及生殖器
事實上,乙型鏈球菌是常見附於人體身上的細菌,尤其多見於腸道和生殖器官。正常情况下,成人很少會受到乙型鏈球菌感染致病,間中例外個案多發生於老弱人士,或患了糖尿、心臟病、癌症、曾患癌症的病人。今次爆發殊不尋常,也是社會特別關注的原因。
對兒科醫生,尤其是專注照顧新生兒的兒科醫生來說,乙型鏈球菌卻是極受關注的「熱門」病菌。正如上文所述,GBS主要在人體腸道和生殖器官繁殖,新生兒出生時通過母親產道,很容易沾染到母親直腸或陰道裏的GBS,其中約2%因而發病。數年前在香港公立醫院做的研究,發覺高達兩成二香港孕婦,都是直腸或陰道帶菌者,和台灣、巴基斯坦、孟加拉、日本等地相差不遠,都屬於高發區,比大陸大部分地區和其他東南亞國家都要高。
相關文章:【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篩查+抗生素 保護新生兒
大部分受感染的新生兒都在出生24小時內發病,患的多是敗血病導致多器官感染。我診治過的GBS患兒大多有肺炎以致呼吸急促,部分有間歇性呼吸中斷,委靡不振,甚至休克,有小部分同時患上腦膜炎,令病情更為複雜。
我見過最特殊GBS個案,不是我的病人,而是在另一間醫院不幸病逝的嬰兒,我只是作為專家證人,在死因研究庭就該名嬰兒的死因作供。據醫院紀錄,該名足月嬰兒出生後一切正常,沒有任何感染徵狀,出生後數日因新生兒黃疸症需要全身換血。全身換血,聽起來很嚇人,但卻是兒科醫生日常操作,沒有什麼大不了;怎知換血到中途,護士發覺嬰兒心跳停頓,醫生馬上停止換血手術並為嬰兒急救,但已返魂乏術,嬰兒終告不治。
在這情况下,很容易令人覺得嬰兒的死因和換血有關,但仔細追查卻找不到兩者關連的證據,後來幸好為嬰兒剖屍檢查的醫生把嬰兒器官作細菌培植,發現心和肺都有大量GBS,事件才水落石出:嬰兒死於GBS感染。當然,尚有些疑團未解開:嬰兒是否真的全無感染徵狀?看顧嬰兒的醫護有沒有忽略了一些不明顯感染徵狀?這些都是無法解答的問題。
庭上陪審團問我,新生兒GBS感染有沒有預防方法。我答:「有。」事實上,先進國家早已為孕婦作產前GBS篩查,若是GBS帶菌者,只要在臨盆時接受適當抗生素治療,便可保護絕大部分新生兒。陪審團隨即建議政府引入GBS篩查,一年多後醫管局把GBS篩查恆常化,總算成就了一點好事。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 新冠疫苗非建議每年或定期打加強劑 接種新建議:未染疫6個月至17歲應打齊3針
- 孔繁毅:第五波兩類高危群組染疫後體內病毒難清除 或需集中照顧 曾祈殷倡長者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 【深近視】中大研究:滴阿托品眼藥水 首證有助兒童預防近視 長遠可防青光眼等併發症
-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 調查:婦女不運動4大原因 96%未達世衛每周150分鐘帶氧運動標準
- 【結核病】肺癆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長期咳嗽、痰帶血及早求醫
-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