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經歷停課復課及環境轉變等壓力 專家:新冠疫下幼兒社交情緒調控能力較弱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逾兩年,令學生錯過在校園學習的時光。平日負責到校支援幼兒的教育心理學家稱,疫下幼兒出現情緒起伏的密度及幅度俱增,易因小事大哭,又曾留意到幼兒身上有瘀傷,一度以為受虐待,了解後始知是幼兒不堪壓力,把自己搣到瘀傷。有就讀幼稚園K3的幼兒,3年來僅得約1年時間在校學習,有家長稱,第五波疫情期間女兒長期困家避疫,變得「黐身」,面對9月展開小學新生活,對交友、陌生環境感焦慮,近月起緊張得不斷搣手指、每周兩三次發噩夢半夜扎醒。另外,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昨(5日)出席電台節目時稱,4月復課有4名,5月有7宗學童輕生個案令人非常憂慮,學童復課後突如其來要承受很大壓力,尤其面對測考,又指他們1至3月停課時或經歷環境轉變,如好友離校移民、父母失業甚或親人過身,而這些問題缺少學校作平台支援。他關注6月是考試季節,要加倍小心。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停課復課K3生焦慮家長壓力大 專家:疫下幼兒社交情緒調控能力較弱
就讀幼稚園K3的茵茵,過去3年間斷停課、網課面授交替,其母觀察於第五波疫情恢復面授後,茵茵不太適應,執筆技巧退步、學習專注度亦不如以前。茵茵媽媽受訪時稱,女兒自復課後常常搣手指、無故哭泣、噩夢連連,言談間女兒表露對9月要讀小一感非常緊張,對未知狀况感焦慮,如擔心小學的群體生活,與人相處;亦不熟校園環境,「去完廁所蕩失路,唔識返課室」。
茵茵媽媽稱,女兒缺少群體相處及社交的機會,如同失去童年,經過第五波疫情更變得「黐身」、失去外出動力,作為母親的她亦感很大壓力。
香港小童群益會教育心理學家黃小燕認為,小學的師生比例不及幼稚園,難個別關顧每一人,升小幼兒要學習獨立自主是一大挑戰;另一挑戰是建立社交關係,如何與人打開話匣子、互動和維持關係。黃小燕稱,疫情下幼兒較少校園生活或外出,失去透過真實場景學習社交、情緒調控的機會,令該兩方面的能力明顯較弱,「會因小事哭鬧、不懂處理社交關係」。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患者後遺研究:1/3患者半年內出現腦部疾病 更涉焦慮症、情緒失調等
教育心理學家建議家長 協助建立良好生活作息
秀明小學校長陳俊敏亦認為,學生適應的穩定性下降,原先建立的學習常規、朋輩社交關係,每次都因停課後需再適應,而升小同學本身已面對不少挑戰,如教學模式,要定時測考、有常規上課時間表等。她稱,留意到家長支援對幼兒成長幫助很大,學校會以同理心及參考往年經驗,更仔細規劃幼小銜接措施。她舉例稱有學校會調整測考時間,避免過早要同學測考,增加學習壓力。
黃小燕則建議家長可嘗試向子女帶動升小開心氣氛,「讓子女覺得升小有很多新奇體驗」,及協助子女建立良好生活作息、練習收拾書包等。
4月復課後11學生自殺 專家憂考試季惡化
另外,學生精神健康備受關注。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昨日(5日)出席商台節目《政好星期天》時稱,今年1至3月沒有學童輕生,但當4月一復課便有4名,5月發生7宗,對此非常憂慮,認為按情况發展,學童自殺增長將達高風險級別。葉兆輝稱,學童復課後突如其來要承受很大壓力,尤其面對測考,又指他們1至3月停課時或經歷環境轉變,如好友離校移民、父母失業甚或親人過身,而這些問題缺少學校作平台支援。他又關注6月是考試季節,認為按此趨勢,6月要加倍小心。
出席同一節目的教育心理學家梁佩宜表示,學生早前經歷復課又停課,據學生向她反映,上網課及實體課吸收程度有別,「上網課聽得無咁入耳」,可以想像一段時間網課,再恢復實體,不久便要考試,師生都需追進度,尤其高小、高中學習課題緊迫,令學生承受很大壓力。她認為若返學前有適應期、考試前有更多時間準備會更理想,惟要由學校按校本情况決定。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7種提升情緒的營養素(下)
葉兆輝:運動有益精神健康 每天30分鐘以上
葉兆輝引述調查數據稱,若學生每天有30分鐘或以上時間運動,對學生身體和精神健康、學業都有益,但課程設計時被刪走的往往都是體育課。他又提及,如學生每天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對身心是不理想,「好多學童好陰功,做功課至深夜11、12時,翌日清晨6時又要起牀回校」,認為有需要認真檢討改善學生精神健康。
葉兆輝稱,家庭關係好與壞亦影響學生精神健康,稱即便是低收入家庭,如父母願留時間與子女建立關係、一起做活動,亦有正面作用。
- 新冠疫苗非建議每年或定期打加強劑 接種新建議:未染疫6個月至17歲應打齊3針
- 孔繁毅:第五波兩類高危群組染疫後體內病毒難清除 或需集中照顧 曾祈殷倡長者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 【深近視】中大研究:滴阿托品眼藥水 首證有助兒童預防近視 長遠可防青光眼等併發症
-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 調查:婦女不運動4大原因 96%未達世衛每周150分鐘帶氧運動標準
- 【結核病】肺癆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長期咳嗽、痰帶血及早求醫
-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