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牀坐輪椅都可訓練 電激懸吊 重拾走動能力

(作者提供)
【明報專訊】中樞神經受損,導致運動及感覺功能出問題,影響病人肢體活動、站立和走動。
透過不同康復科技,可為病人在不同復康階段提供針對訓練。即使患者雙腳未有足夠承重能力,亦可在卧牀、坐輪椅上、減重站立下,安全地接受密集式訓練,打好走路的基礎能力。
中樞神經受損,泛指腦脊髓神經系統失衡或受創,會引致運動及感覺功能出現問題,例如肢體癱瘓、動作協調困難、痙攣、感覺減弱、疼痛等,從而影響走動和站立能力。常見後天的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包括中風、腦創損、脊髓損傷等。
站立和走動能力是重要的日常身體活動,無法自由走動,大大增加患者對照顧者的依賴,無論是去洗手間、外出購物、社交、處理財務等,不論室內或外出活動都需要他人協助或護送,困擾着許多患者,對他們的精神健康及融入社會造成負面影響。超過六成中風患者的走動能力衰退,約三成腦創損患者失去獨立走動能力,脊髓損傷的影響則視乎受損位置及嚴重程度,若患者同時喪失運動及感覺功能,能自行走動的機會相對渺茫;相反,若仍有識別針刺的感覺,則有很大機會能重建走動功能。
過去,步行訓練一般在後期復康階段進行,物理治療師會為下肢有承重能力的患者,以個別形式訓練,配合手法治療、器械鍛煉及家居運動,來強化肌力、耐力、協調、平衡及柔韌度;進而改善步速、步態、走路耐力、走路平衡等。治療師一般不會為未符基本站立平衡及下肢承重要求的患者安排步行訓練。
新科技加添患者康復動力
現在康復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物理治療輔助器材日新月異,能在不同復康階段提供針對訓練。即使患者未有足夠的承重能力,亦可在卧牀、坐輪椅上、減重站立下,安全地接受密集式訓練,即使在早期階段亦可打好走路的基礎能力。
以下5項協助患者參與承重及踏步訓練的輔助科技,容許精細調校訓練要求及難度,並可反映微小進步,提高患者成功感及自信心;不像以往的器械及手力訓練,容易令患者產生挫敗感,失去參與動機而影響療效。
- 功能性電刺激將電極片緊貼在目標肌肉群的表皮上,以人工電流與腳踏單車的動作同步,補助相關肌肉收縮發力。患者可以卧牀或坐着參與主動阻力運動,強化腿部肌肉的質量。治療師需調整電流參數及運動阻力,盡量減少電流補助及鼓勵患者主動發力。
- 電動傾斜牀及滑動背板依據患者下肢負重能力調校電動牀的傾斜度,斜度愈大負重能力愈高;讓病人在合適斜度下,背靠滑板重複練習蹲坐及站起的動作,以鍛煉大腿肌力及耐力。
- 懸吊式減重及慢起動跑步機利用懸吊裝置減低患者雙腳承受的身體重量,配合使用慢起動及可微調速度的跑步機,提供安全的踏步及步行耐力訓練,逐步增加承重量及步速。
- 互動式站立平衡測試及訓練儀專為下肢有全負重能力的患者改善站立平衡。患者雙腳踏在可調控斜度的電動踏板上,透過屏幕顯示身體重心位置,學習如何在不穩的踏板上保持重心,從而提升靜態及動態平衡、重心轉移能力,以及增强身體在即將失去平衡時的反應。訓練儀亦可提供量化數據,反映患者進度及潛在跌倒風險。
- 復康運動擴增實境訓練系統治療師為患者設計運動並將動作示範的錄像儲存在系統內,通過智能平台播放,讓患者自行練習;並運用深度感測鏡頭及紅外線捕捉系統,實時監察其肢體動作、重心位置、活動幅度、協調及穩定性,給予實時回饋及離線紀錄,有助患者自行改善走動姿勢。
文:錢柏淇(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
編輯:王翠麗
- 新冠疫苗非建議每年或定期打加強劑 接種新建議:未染疫6個月至17歲應打齊3針
- 孔繁毅:第五波兩類高危群組染疫後體內病毒難清除 或需集中照顧 曾祈殷倡長者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 【深近視】中大研究:滴阿托品眼藥水 首證有助兒童預防近視 長遠可防青光眼等併發症
-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 調查:婦女不運動4大原因 96%未達世衛每周150分鐘帶氧運動標準
- 【結核病】肺癆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長期咳嗽、痰帶血及早求醫
-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