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在香港醫療及社會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三個名字,背後各有故事,機緣巧合,成就了一段百年美談。香港人慣稱「那打素」,但大多數人或許不知道,在香港兩家醫學院艱苦的創建初期,多虧「那打素」及時施予援助才渡過難關。
先說華人西醫書院(港大醫學院前身)誕生之初,除了局面紛亂,過程迂迴,還有一份寄人籬下,捉襟見肘之苦。最初的「校舍」,僅是借用醫院的四個小房間而已,而為這段歷史揭開序幕的,恰是「雅麗氏」這個名字。
紀念一位母親 一位太太
「那打素」之名出現在香港醫療史上,可追溯至1881年,比華人西醫書院於1887年創校還要早。當年蘇格蘭醫生楊威廉(William Young)號召成立醫學救治委員會(Medical Mission Committee),欲建設醫院為華人服務,邀請有名望的商人入會,包括怡和與連卡佛公司的成員。由於投放有限,只能在倫敦傳道會位於太平山區的禮拜堂租了一個房d間當診所,委員會主席戴維斯(H. M. Davis)用自己母親的名字,命名為那打素診所(Nethersole Dispensary)。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