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生完小孩後會出現產後脫髮問題,明明懷孕至產前頭髮健康豐盈,怎麼當了媽媽後就有產後脫髮?難道懷孕及生育會令體質變差?我們找來德善健髮的註冊中醫何昕醫師為各位新手媽媽分析箇中原因──中醫認為產後脫髮的關鍵在於血氣不足,要解決問題就要從體質調理開始。
血氣不足為產後脫髮主因
西醫認為產後脫髮原因在於女性生產後的激素水平產生變化,令頭髮毛囊進入休止期,導致頭髮脫落。中醫則認為脫髮主因在於孕婦要育養胎兒,使身體處於血氣旺盛狀態,生產過程耗傷氣血及腎氣,再加上產後照顧小孩而缺乏休息,令脾胃變虛、濕重,肝火上炎,引致產後出現脫髮。如產後沒有好好調理體質,令身體持續耗損,營養也就無法供應至頭部,令脫髮問題久久未癒。部分雙胞胎媽媽或短期內多次懷孕的媽媽,產後脫髮問題也就更趨嚴重。
何醫師更分享一則案例,曾有一名「四年抱三」的患者,產後出現嚴重脫髮,尤其生了第三胎後,嚴重得出現頭皮外露,患者因頭髮疏落,令自信心受挫,甚少外出,若有要事必須見人時,必定戴帽遮醜,影響了日常生活,及與家人朋友的關係。患者前來求診時,情緒甚是低落,直到透過中醫治療,脫髮才得以改善。
針對患者自身的脫髮症狀和體質,專治脫髮的中醫師透過頭皮中藥外敷及內服中藥調理進行治療,再在頭部施以梅花針叩刺等治療方法,幫助促進頭部血液循環,在外敷內服雙管齊下的作用下,僅兩個月中醫藥治療,脫髮狀況已顯著改善,髮量大幅增加。患者覆診時表示頭髮原本只得30分,現在增至70多分,人變得樂觀,作為醫者也大感高興。
調理內在身體才能「鞏固」髮根
中醫認為根治脫髮,關鍵在於調理好身體內在問題,才能「鞏固」髮根:「很多孕婦產後因雌性荷爾蒙急遽下降,通常會在產後4至6個月內出現短暫脫髮現象,之後脫髮情況會逐漸改善。但若沒有好好調理身體,產後脫髮問題就可能變得嚴重,尤其是先天不足體質偏差而頭髮稀薄、髮質較幼的女性,會比一般媽媽較易出現產後脫髮。」
中醫指要預防脫髮,應從不同階段進行,所以不但要注重坐月,更應該在孕前及懷孕時好好調理身體,故此,何醫師為不同階段的懷孕媽媽提供了以下建議:
懷孕初期
如懷孕初期血氣不足,脾虛容易孕吐,飲食忌寒涼生冷,宜清淡,或服用益氣養血安胎的中藥,包括淮山、蓮子、百合、杞子配紅棗,改善血氣運行,調理體質。
懷孕中期
若孕婦胃口相對較好,可多攝取蛋白質,如每日進食一隻雞蛋,多吃雞肉、豆類、魚和瘦牛肉,以及健康脂肪如堅果、核桃、牛油果,三文魚或鯖魚等含豐富魚油的魚類,並進食含鐵質較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牛肉、蛋黃、瘦肉、豆類、菠菜、莧菜等都有助頭髮生長。
懷孕後期
孕婦如濕熱較重,需要清胎毒,忌食燥熱的辣椒,亦不宜以花膠、雞湯、滴雞精等進補,應改吃綠豆百合湯或白蓮鬚,待濕熱清除後,便可服用補益肝腎、滋補氣血助生髮的成藥,如旱蓮草、制首烏、白芍、茯苓、生地黃等。
坐月期間
坐月時應調理身體,以「排、調、補、養」的循序漸進方式調養,幫助產婦排除惡露,使腎精充足,氣血旺盛,以中醫藥防止產後脫髮。此外,即使是在坐月期間,也應盡量保持頭髮的清潔,洗頭時要多按摩頭皮和梳理頭髮。
後期調理
產婦坐月後,也不宜就此掉以輕心,可再清熱排毒袪濕調理脾胃,才有助健脾益氣,服用太子參、茯苓、白术、白花蛇舌草、大黃等成藥,或多喝四君子湯,每星期喝一、兩次檸檬薏米水,忌食寒涼、煎炸、肥豬肉、糯米製品及過甜的食品,才有助減輕及改善產後脫髮。
醫師再提醒新手媽媽,若產後出現脫髮現象,既不宜過分焦慮,也不應亂用偏方,必要時應病向淺中醫,積極治療脫髮,才能找回豐盈的頭髮。
主理婦科、內科、兒科、脫髮的中醫師何昕表示,產後脫髮成因與血氣有莫大關係。
以上資料由德善提供
專題系列文章
-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醫生:新冠腦霧或損認知 高錕基金中大檢測車早識別60至80歲初期患者緩病情惡化
- 【痛症】坊間拉腰治療?電熱棒?特效紓痛精油?慎防跌入「高科技」陷阱
- 【突然離世】喪親之痛難放下 以聆聽和陪伴作安慰 學會擴闊生命 令哀傷「縮小」
- 【帶氧運動】霹靂舞常見旋轉、倒立 頸背腰上肢易受傷 考驗全身肌肉運用
- 癌症基因檢測 到底測什麼?抽取腫瘤樣本 vs. 抽血檢驗(瘤言情深)
- 【流感】兒童免疫力較弱首接觸病毒:高燒、喉嚨痛、腸胃不適 及早打疫苗減併發症風險
- 【失眠】長期睡眠不足令人煩躁生痱滋暗瘡 嚴重可致眩暈抑鬱 中醫:6個安眠建議
- 幽門螺旋桿菌引致胃脹、胃痛 及早檢查治療 解除胃癌威脅
- 港肺炎鏈球菌感染增 孔繁毅:多於流感高峰後出現 調查:滿50歲六成港人未接種因不知有疫苗
- 大便像豬紅疑胃出血?照胃鏡腸鏡找不到原因 「源頭不明腸道出血」棘手難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