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本港第三大癌症殺手,2016年新增個案約1,800宗,加上逾八成肝癌與乙型肝炎有關,故不能掉以輕心。肝癌以男性及中年以上患者佔大多數,患者一般在初期沒有明顯病徵,但當出現上腹痛、茶色小便或黃疸,已可能是後期肝癌。隨著近年醫學發展,不同期數的肝癌已有相應治療手段,有助增加存活率。養和醫院及《明報》健康網早前假中央圖書館舉辦「肝癌診療新趨勢」講座,讓參加者了解最新的診斷及治療方法,為病者及家人帶來新希望。
肝臟具有消化、分泌膽汁、化解毒素及儲存血糖等多種功能。患有乙型肝炎、脂肪肝或過量服用止痛藥都會對肝臟造成損害。雖然肝臟有重生能力,但重複損傷及修復,會造成不斷的「結疤」,引致肝硬化,若在修復期間細胞出錯,便有機會形成肝癌,最佳的護肝方法是讓肝臟休息。
肝癌與乙肝有關
大部分肝癌與乙型肝炎有關,香港平均每八至十人便有一名肝炎帶菌者。患者應要每六個月檢驗血液及肝功能,而每日服用藥物控制肝炎,可令患肝癌機會減半。養和醫院肝臟外科及移植中心、外科名譽顧問醫生陳詩正醫生表示,乙型肝炎或脂肪肝患者,患上肝癌的比例高於常人100倍,若加上同時患有丙型肝炎或有飲酒習慣,患肝癌機會更高。早期患者可進行根治手術,但後期患者因為癌細胞有機會經血管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手術後亦有相當的復發風險。
新儀器提升手術成效
手術期間為減低癌細胞進入血管及失血情況,會盡量以不接觸肝臟的方法切除癌細胞。陳醫生表示,現時會利用超聲刀進行前切除手術,利用超聲波爆破肝細胞,減少失血及輸血需要。陳醫生指:「近年更不乏新儀器,有助提升切除效率及減少患者失血及輸血情況,並提升存活率。」
若患者肝功能較差,因肝硬化及肝臟縮小而無法進行切除手術,可選擇進行肝臟移植手術,有八成機會治癒肝癌。陳醫生指出,由於香港遺體捐贈肝臟數量不多,因此較常採取活肝移植,捐贈者若與患者體型相若,需捐出三分二的肝臟,並有0.5%的死亡風險,因此需慎重考慮。
此外,亦有射頻治療將針刺進腫瘤中心位置,利用熱力摧毀癌細胞,惟刺針有機會將癌細胞推向血管,一般較少使用此方法。
新藥帶來治療希望
非手術治療在過去數年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能有效延長壽命,改善生活質素。養和醫院內科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肝臟科名譽顧問醫生梁惠棠醫生表示,非手術治療適合較後期的肝癌患者,可利用介入治療針對未擴散但無法切除的肝臟腫瘤。
其中,TACE血管栓塞化療是傳統介入治療,將碘油混合化療藥物注射入肝動脈,再配合血管栓塞步驟,可減少藥物流失,達到治療效果。近年則以帶藥微球介入治療取代,透過血管造影將帶藥微球注入腫瘤,逐少釋放抗癌藥物,令腫瘤壞死,好處是副作用較少,療效較高。
另外,還有釔-90微粒內放射治療,將具放射性的釔-90微粒注入腫瘤血管內消滅癌細胞,能治療特大肝癌細胞,一次療程已可達到相應效果。配合劑量控制及讓合適的病人使用,治療效果更理想。
針對癌細胞轉移,現時亦有多種標靶藥選擇。索拉非尼(Sorafenib)是首個獲美國FDA核准治療肝癌的標靶藥,能騷擾細胞傳導,阻止血管生成,令細胞缺乏養分而凋亡,經臨牀研究對擴散性肝癌,比服用安慰劑更能延長壽命。其他標靶藥還包括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替西羅莫斯(Temsirolimus)等。
梁醫生表示,近年還有新的抗肝癌標靶藥出現,例如樂伐替尼(Lenvatinib)是一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腫瘤收縮比率較索拉非尼為高,二線標靶藥卡博替尼(Cabozantinib)的存活率
亦達到12個月。
免疫治療增存活率
免疫治療在治療癌症方面亦愈見成效。納武單抗(Nivolumab)能夠喚醒T細胞,以辨認癌細胞及向其攻擊,半數人達到肝癌控制的成效,存活率由一般的六至八個月,平均增至14個月。最近,美國有報告顯示,進行雙免疫治療(使用兩種免疫治療藥物)對腫瘤收縮更有成效,存活率增至17至22個月。梁醫生強調,有80多歲的婆婆接受免疫治療後腫瘤消失,8至12個月都未見腫瘤出現,可回復正常生活,因此不要因為無法進行手術而感到絕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