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管弦樂團的樂季揭幕即現染疫樂手,樂團35歲低音單簧管男樂手昨日初步確診新型冠狀病毒。中大專家許樹昌指吹奏管樂會噴出飛沫,周邊2米內的樂手最高危;另一專家梁子超則認為要視乎音樂廳的空氣循環及確診者病毒量等,而病毒微粒可隨空氣飄到20呎外,不能排除觀眾經空氣感染的風險。
梁子超:病毒可飄20呎 觀眾或有風險
據防疫規定,音樂廳等觀眾入座率不可逾一半,相連座位不可超過4個;所有人進場前要量體溫、用酒精搓手液及戴口罩。港樂場刊亦有呼籲有感冒病徵者,並於過去14天內接觸確診者的人勿出席音樂會。
有上周六晚音樂會的觀眾說,約數百名觀眾均戴口罩,每行隔4個位坐3名觀眾,自己與表演者距離較遠,管樂手在舞台較後位置,正考慮是否自行檢測。
據港樂片段,除了指揮及管樂手,其他表演者都戴口罩,管樂手兩旁有膠版。許樹昌認為,吹奏樂器會噴飛沫,周邊兩米內的樂手最高危,全團檢疫屬穩妥做法,但觀衆風險暫不高。對於民政事務局長徐英偉曾到後台與表演者打氣,許樹昌說有戴口罩的話風險不高,不用檢測。然而,年邁的作曲家林樂培曾到台上與表演者握手,包括沒戴口罩的指揮廖國敏,許認為手部或沾有飛沫,對長者有些風險,建議林接受檢疫。他建議本港樂團每兩周檢測一次,並確保表演之前完成檢驗。
梁:視乎空氣循環及患者病毒量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稱,愈接近確診者的人,感染風險愈高,觀眾感染風險等同室內空氣傳播的風險,病毒微粒可隨空氣飄到20呎外,但要視乎場內空氣循環、鮮風量和確診者病毒量等。若有更多樂手確診,建議觀眾強制檢測或檢疫。
袁國勇促有病徵強制驗
政府預計冬季會出現第四波疫情,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日再提出應為輕微病徵者強制檢測,若病人向私家醫生求醫時拒驗病毒,可將個案轉交衛生署及警方跟進。
倘拒驗轉交衛署警方 倡罰款監禁
袁國勇昨在商台節目表示,本港難像內地整個區、整個城市驗病毒,「最有效、最有戰略價值是為每個有輕微病徵的病人驗」。他說,現每5個有病徵者僅一人肯驗,並不理想,他支持為輕微病徵者強制檢測,若病人不肯驗,私家醫生可轉交衛生署及警方,若再拒驗,可罰款及監禁。
袁:燒味師傅收錢再斬料高危
袁國勇回覆本報稱,有人擔心政府會要求違反限聚令者強制檢測,他認為這不太可能發生,應是病人求醫時說有上呼吸道感染,又不聽醫生勸籲驗病毒,才轉交衛生署。他認為要強制檢測只佔很少數,因不願檢驗者不會求醫,料需警方介入及監禁的個案極少。他又稱,街市、的士等大部分都沒裝八達通,在燒味店會由同一人斬燒味及收錢,燒味師傅收了上一名客人的錢後,用濕布抹手後又斬料,易傳播病毒,提醒市民買回家後要洗手,亦要徹底加熱燒味才吃。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稱,政府可增社區臨時檢測中心,或將派檢測套裝的流動車改裝成流動街站,亦可在港鐵站內設臨時檢測站。
私醫:難界定病徵 或致「揀客」
家庭醫生林永和稱,按其經驗,每兩名有病徵者中約一人願意驗,病人或因之前曾參與全民檢測、擔心連累家人要檢疫、認為自己低風險等而不願驗。他說現時私家醫生已「軟硬兼施」盡力勸籲高危病人驗病毒,例如發燒、曾開派對者,但擔心若要求有輕微病徵者強制檢測,或令部分病人諱疾忌醫,且私家醫生難以執行,因不知如何界定病徵,「若病人鼻敏感,或最近失眠導致疲累,都可能是似是而非的病徵」。
有參與衛生署加強化驗室監察計劃的私家醫生稱,現時為衛生署派樽已有不少工作,曾有一名求診者檢測後一家5口確診,醫生花了3000元請專人消毒診所,安排所有職員驗病毒兩次,又要逐一通知與確診者同時段到診所的病人,他亦要搬到酒店住14日。他說,若再要求醫生強制為有病徵者驗病毒,可能會影響私家醫生參與意欲,甚至會「揀客」不為有感冒病徵者診症。
限聚令延長 臨時檢測中心延至周五
此外,政府昨日延長4人限聚令、口罩令等措施,至10月22日。至於4個臨時檢測中心昨因八號風球暫停服務,中心原計劃運作至今日,政府檢視後決定延長各中心運作至周五。至昨晚10時,臨時檢測中心累計完成4938個樣本。
專題系列文章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
- 消委報告:18款防曬妝前底霜成分或擾內分泌
- 雪卵存精擬修例撤10年期限 過來人41歲懷孕:信有助生育率
- 諾如病毒肆虐 防護中心:急性腸胃炎活躍度高 生蠔魚生易受污染
- 日本諾如病毒爆發一死多人食物中毒 防護中心:高度傳染須梘液洗手 籲外遊警惕
- 關注中小學生超重肥胖率 減患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風險
- RSV經飛沫傳播 孕婦應否接種RSV疫苗?副作用、風險知多啲
- 養和「心臟導管介入資助計劃」為4類病人提供手術資助 獲李嘉誠基金會捐款逾百病人受惠 現接受申請
- 【流感高峰期】流感快測要用得精明有效?外遊用快測結果求醫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