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六成受訪家屬失眠抑鬱 多不求助
數年前,一個關於家屬的研究,發現高達六成的受訪家屬精神狀况不佳,經常有焦慮、失眠和抑鬱徵狀。然而,絕大多數人沒有尋求任何協助,就像蠟燭一樣默默燃燒自己,直到倒下為止。很多時候悲劇的發生,不是因為照顧者不再愛護殘障家人,而是因為擔子實在過於沉重,加上看不到前路,無可奈何下覺得「長痛不如短痛」,結果以悲劇收場。
被視理所當然支援者 困境無人看見
照顧者的困境有時連當事人也不為意,皆因絕大部分的醫療和社福服務只為殘疾人士而設,家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支援者,是悲劇的配角。早前在台灣有精神病患者的家屬問:「精神科醫生常要求我們配合親人的治療,又要定時對病者服藥與否作出監察回報;然而親人覆診時,陪診的家屬卻因為私隱問題而被趕出診症室。這種對家屬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態度,是否有欠尊重,亦剝奪了家屬參與磋商的機會?」
資源集中殘障人士 互助組織欠支援
精神病患類別的殘疾,污名問題最嚴重,連帶照顧者也被附以標籤,被忽略、歧視。幸而近年在香港,由照顧者組成的互助組織有明顯的成長,如弱智人士家長聯會、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等組織都勇於站出來,克服污名,接受記者訪問,在電台和鏡頭前分享自身故事和展開論述,情况令人鼓舞。然而資源依然只是流向殘障人士,家屬照顧者組織並未得到支持。
現時於醫管局接受治療的精神病患類別的殘疾人士逾20萬,2016/17年度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病人達3.23萬,5年間升47%,反映香港社會愈來愈多家庭的持續需要。中國人社會強調人倫關係,家人之間互相照顧的信念很強,令很多父母、成人子女和配偶也不忍將照顧病者的工作完全「外判」予社福或醫療系統,更需要對照顧者提供有系統和長遠的支援。
文:謝樹基教授(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趙雨龍博士(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部分資料提供:劉頡偉(註冊社工)
編輯:梁敏德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e8aa5769a65cb050255a0062ff14907d.jpg照顧者困境——殘疾人士有被照顧的需要,但社會往往忽略了照顧者同樣有被支援的需要。(圖:kazoka30@iStockphoto,圖中模特兒與本文個案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