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自本月初爆發第三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來,已涉及食肆、街市、的士等不同感染群組。港大機械工程系建築環境講座教授李玉國及其團隊的研究發現,在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下,新冠病毒有可能發生「機會性空氣傳播」(Opportunistic Airborne),令病毒超出一般飛沫傳播的1.5米範圍,可傳播至遠達9.5米距離。他建議市民避免到通風不好的食肆用膳。
 
 研究個案:患者病毒傳染至旁邊兩枱食客
港大機械工程系建築環境講座教授李玉國及其團隊,與廣州疾控中心、湖南疾控中心、東南大學和中山大學等合作,研究3宗新冠病毒爆發個案。其中,廣州今年1月有3個不相識的家庭在同一食肆用膳,其中一枱的患者,將病毒傳染給旁邊兩枱的5名食客,最遠傳播至4.6米;團隊其後返回餐廳測試,發現食肆內通風量只有每人每秒0.75至1.02升。
另一個案是一名患者在湖南乘搭巴士和小巴,兩程車共傳染了9人,其中與坐得最遠的患者相隔9.5米,團隊其後發現車上的通風量平均為每人每秒1.7至3.2升。
鑽石公主號大部分患者 房間隔離前感染
團隊又研究了「鑽石公主號」郵輪爆發情況,發現大部分患者都是在2月5日、所有乘客返回各自房間內隔離之前感染,而郵輪船艙的通風量要求是每人每秒8升,顯示即使是使用中央冷氣系統,只要通風量達到每人每秒8升,都不會再發生傳播。
建議市民避免到通風差食肆用膳
李玉國認為,研究顯示當室内通風量低於每人每秒3升,就有可能導致新冠病毒遠距離空氣傳播,即使相隔1.5米,傳播效果仍等同零距離一樣;團隊估計,通風量達每人每秒8至10升,就可將遠距離空氣傳播的感染風險降低。他說,沒有資料顯示香港不同室內環境的通風量,但若市民在室內聞到另一人的氣味,或顯示該處通風量不足,又建議市民避免到通風不好的食肆用膳。
專題系列文章
- 【糖尿病】追蹤逾2萬患者數據 預測接受強化治療 50多歲可延6年壽命減住院
- 基孔肯雅熱首錄本地個案 病毒載量高 防護中心:有發燒、關節痛等病徵要求醫
- 私營診所規管邁新篇章 病人安全權益添保障
- 【世界骨質疏鬆日】30歲後骨質流失快 骨骼變脆弱、易骨折 4重點防無聲疾病
- 【流感疫苗】夏季冬季流感夾擊 3類疫苗:滅活、重組、噴鼻減活怎樣揀?哪些防重症?
- 【世界精神衛生日】學童學業壓力感焦慮?家長不擅溝通? 多聆聽少批判 靠近子女助解困
- 【冠狀病毒】港大:舊藥易生抗藥性 研強效口服新藥 抗多種冠狀病毒
- 【乙型肝炎】每10個患乙肝4個不自知 篩查年內推 先驗家人帶病毒者
- 【流感疫苗】2025/26年度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展開 一年打一次宜早不宜遲
- 重組流感疫苗是什麼?劉宇隆:適合對雞蛋過敏者接種 盧寵茂:母嬰院設賽諾菲三價滅活疫苗孕婦可接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