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7月為有紀錄以來最熱一個月,中文大學研究指出,熱夜會增加2.43%死亡風險,持續出現熱夜,亦會令死亡風險增加。大廈林立的中上環及銅鑼灣市區,以及新市鎮如元朗及天水圍是熱夜「重災區」,研究人員認為是因建築密度高擋風,建議在市區增加綠化設施,並在城市規劃設計街道時應順應風向等。
全日最低溫度為攝氏28度或以上即為熱夜,按天文台數字,上月為有紀錄以來最炎熱的月份,更出現連續11日熱夜。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聯同本地專家分析2006至2015年的10年數據,以出現熱夜數字與死亡人數作統計模型分析,計算酷熱天氣對死亡風險的影響,發現熱夜會增加2.43%死亡風險,連續出現5天熱夜更增加6.66%的死亡風險,而女性及長者更受影響。
相關文章:【中暑急救】中暑、熱衰竭睇徵狀可分辨 急救導師教處理4步驟
小街狹窄新市鎮建築密難散熱
研究亦分析2011至15年的氣溫紀錄,顯示除了銅鑼灣、旺角等鬧市出現較多時數熱夜,荃灣、元朗、天水圍等新市鎮亦是熱夜重災區。
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劉家麟表示,市區的小街狹窄,令熱力難以釋放,而新界日間普遍較熱,主要因多高速公路,柏油路面吸熱,加上離海濱較遠,散熱較慢,至晚上因部分新市鎮建築密集不通風,亦令溫度未能散去。
劉表示,晚間是身體休息的時間,但熱夜出現或令身體無法回復,高溫亦影響睡眠質素。他續說,過去有不少研究亦指出,女性體內脂肪較男性高,而長者亦容易受長期病患影響,熱夜會增加其身體負荷。
專家倡城市規劃入手 助空氣流通
有份參與研究的港大建築學院副教授任超亦關注劏房住戶,表示有報道曾指出,劏房室內氣溫甚至比室外高,擔心對住戶健康構成更大影響。她建議由城市規劃及設計入手,設計街道時順應風向,減少樓宇平台上蓋面積,並採梯級式平台設計,令區內空氣流通,稱已開展與規劃署的合作。至於現已完成發展的社區,她認為可加種樹木、在平台上種植,或設垂直綠化牆。
專題系列文章
- 調查:逾四成濕疹患者稱過往治療無效 港大推無副作用保濕霜 減誘發免疫反應
- 測試2款學生鞋致癌物「六價鉻」超標 消委:腳沾濕有敏感紅疹應停穿
- 衛署: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傳播模式及控制方法相同 三級應變機制亦適用
- 基孔肯雅熱病毒病徵可持續7至10天 無特效藥 嚴重或用類固醇(醫言有理)
- 【傳染病】結核病大揭秘:潛伏期或至數十年 預防結核病你要識
- 【基孔肯雅熱】曾祈殷:約3成半患者發病首星期病徵輕微或未察覺 勿輕視長期後遺症
- 慎防基孔肯亞熱 「疫區」返港噴蚊怕水14日防潛伏期傳播
- 基孔肯亞熱多地爆發 衛健委:可母嬰傳播 暫無疫苗
- 不用日行一萬步?研究:日行7000步可降25%心血管病、38%認知障礙風險
- 【致敏食物】研究:鑑定11種蟹致敏原 首發現皇帝蟹獨有MDH 冀免不必要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