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這班熱血「煮」婦,不知就裏的還以為她們都是中女師奶,查實最年輕的若君都已經68歲,雖然自身行動也不太方便,卻仍然熱中擔任義工,實在叫我等年輕一輩汗顏。「我也是本着『學廚』的心態來幫忙的,因為以往一直是媽媽給我做飯,我從不入廚房,連菜刀也不會拿。但自從數年前媽媽過身後,我經常在街解決三餐,吃得身子也壞了,所以想跟幾位姊妹邊做義工,邊學做飯。」若君說。
她們5人都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柴灣長者鄰舍中心青頤飯堂的義工隊成員,飯堂主要服務60歲以上、未獲綜合家居照顧服務(IH)或長者地區中心提供膳食安排的獨居長者或兩老家庭。促使飯堂成立的註冊社工鄒靜儀(Celestine)表示,服務是為了回應弱老的需要,「其實社會上有很多老人家在等候政府安排膳食,但輪候時間往往數以年計,於是引發出一個念頭﹕作為長者鄰舍中心,有沒有可能成立一個小規模飯堂,讓有需要的長者來吃一頓廉價又健康的住家飯呢?」
由於Celestine同時負責帶領樂齡女童軍,於是嘗試向這班婦女招手,結果反應出乎她所料,「19名成員之中,竟然有12個拍心口支持我,就是這樣,我膽粗粗成立了青頤飯堂,並在去年7月正式投入服務」。
每次最多招待15人 兩餸一湯$18
買好食材後,一行5人立即返回中心「開工」。在細小的廚房內,每人各佔一角,洗菜、醃肉、打蛋、洗米煲飯、燒水煲湯,大家忙而不亂,看來,這就是姊妹間的默契。「不如今次試試把梅菜豬肉搓成球狀來蒸,好嗎?我相信這樣蒸好後,『分餸』的工夫會易做些。」瑞珍突然拋出這個提議。未待她說完,一班姊妹已經搶着回應﹕「沒問題,你話事啦!」
女人堆不一定是非多,Celestine就笑言,這班婦女肩負起女童軍的使命,合群合拍,從未試過要她來「拆彈」,「煮食方式人人不同,但她們很會互相尊重,所以我很放心;加上我不太懂煮食,廚房的事,統統交由她們處理就是了」。
忙了一個多小時,兩餸一湯終於完成。是日午餐有番茄炒蛋、梅菜蒸肉餅和白菜鯪魚球湯,15名買了飯券的長者亦老早乖乖坐定定等開飯。Celestine透露﹕「礙於人手有限,飯堂每次最多只可招待15人,多是附近的街坊。我們的飯券很受歡迎的,一個月預售一次,部分公公婆婆知道當日有飯券發售的話,早上8時半便來中心排隊,因為很難在坊間找到18元一餐真正『住家飯』了,他們擔心搶不到飯券呢!」
■客人心聲
◆吃到新鮮有益食物
96歲金容婆婆是獨居長者,以往未有青頤飯堂時,經常自行煮食或買飯盒,「區內也有一間長者中心,中心有午飯吃的,但離我家太遠了,行去不太方便,所以我寧願自己煮或買飯盒。不過,自己煮就要去街市買餸,我也怕濕滑跌倒,買飯盒又始終肥膩,不健康。現在有這間飯堂,雖然一星期只開兩次,但總叫吃到新鮮、有益的食物」。提到這班婦女義工,金容婆婆連番道謝﹕「她們天冷天熱都來做飯給老人家吃,真的非常辛苦,我很感激她們。」
◆有家感覺 吃得開懷
75歲碧玉婆婆說,青頤飯堂雖然地方細細,客人不多,但有家的感覺,「這裏好像一個大家庭,吃飯時,你一句、我一句,吃得特別開懷」。她又大讚這班婦女廚藝了得,「味道濃淡掌握得很適中,很好吃,所以,我最擔心就是買不到飯券,那就頭痛了!」
■煮婦心聲
◆用廚藝幫人是樂事
71歲庭重不諱言在夏天入廚房很辛苦,但能夠用自己的廚藝去幫助別人,又是一件樂事。「我本身很喜歡研究煮食,難得家人、朋友又喜歡吃我煮的東西,所以,如果飯堂客人欣賞的話,我也樂於服務大家。」
◆做義工增活力
79歲素興四代同堂,正享清福,她說,參與義工活動,能增加活力,對自己也有益處。「一班人有說有笑,同時又可以交流煮食心得,我也學到不少東西呢!」
◆買餸格價具挑戰
79歲瑞珍認為伙頭將軍這個任務相當具挑戰性,「中心給我們的買餸錢有限,因此一定要好好格價。例如買馬蹄,買去皮的雖則可省卻不少工夫,但價錢貴一倍。所以我們唯有選擇買有皮的,寧可之前一天在家慢慢削,然後再帶回中心用」。
◆80歲能助人是福氣
作為飯堂最年長的「煮」婦,80歲佩初自覺身體壯健、仍有能力服侍人,是她的福氣,「看見獨居長者吃得津津有味,就是推動我繼續服務下去的動力」。
文:沈雅詩
圖:馮凱鍵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e3e35c9d0ffa270c6d29b2f091f51f00.jpg無私奉獻——為了青頤飯堂的老友記,瑞珍(右排後一起)、素興、庭重、佩初和若君(左排後一)無私奉獻愛心和時間。(圖:馮凱鍵);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e3e36f47d2405ca9c4d92bb5ab2ef240.jpg家常便飯——簡簡單單的家常便飯,是一班弱老最想享用的。(圖:馮凱鍵);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e3e387f1db71c57ffe25f18a8b51ec09.jpg精打細算——精打細算的佩初(左二),正與拍檔若君(左一)研究哪一種雞蛋最抵吃。(圖:馮凱鍵);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e3e39cbd00902711ebf1f1c2aaef0e62.jpg每周兩次——在細小廚房內,這班「煮」婦義工每周兩次,為獨居弱老炮製愛心「住家飯」。(圖:馮凱鍵);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e3e3b387ca1c8e42f089339a9869f034.jpg媽媽味道——每一道菜,飯堂義工都用心製作,令人吃出「媽媽的味道」。(圖:馮凱鍵);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e3e3d37cb23cac66f1c903714b9748d3.jpg96歲金容婆婆(圖:馮凱鍵);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e3e3f22ad7c49f8b3e6d15f66c34df8b.jpg75歲碧玉婆婆(圖:馮凱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