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理大手性科學實驗室 參與研發港產抗癌藥 辨癌細胞「手性」 研對應藥物

分享此內容:

「什麼是手性科學?」香港理工大學手性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伙伴實驗室(下稱「實驗室」)主任黃國賢說,「這問題經常有人問……創新科技署署長也問過。」他請記者把左手掌覆在右手背,「你看雙手的結構相似,卻不能重疊,這便是『手性』」。在生物世界,「手性結構」無處不在,連癌細胞也帶「手性」,「所以要對付癌細胞,便要辨清是『左手性』或『右手性』,再研製出相應屬性的抗癌藥,才能一擊即中」,黃國賢總結出實驗室成立近8年來的研究重點。

 

理大手性科學實驗室 參與研發港產抗癌藥 辨癌細胞「手性」 研對應藥物
理大手性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伙伴實驗室設有「自動化藥物篩選系統」(圖),可用於細菌細胞培養、藥物篩選及測試等,實驗室主任黃國賢(圖)說,整套儀器價值約800萬元。(黃志東攝)

 

藥物屬性分「左右」 弄錯或有害

黃國賢舉了一個簡單生活例子,解釋「手性」為何對藥研重要,「服藥就如為身體戴上手套,藥物是『手』,癌細胞上的變異蛋白質(即靶點)是『手套』;如果靶點是『右手套』便應放入『右手』藥物,放錯『左手』便套不進『手套』,藥物也不能發揮功效」。另外,部分藥物是化學合成物,在合成時會同時出現「右手性」和「左手性」物質,但通常只有其中一種有藥效,另一種或無用甚至對人體有害,所以製藥時要弄清「手性」。

 

抗癌藥是實驗室研究重點之一,研究團隊在實驗室成立前,在藥研上已取得不少「零的突破」,包括參與有望是首隻「港產」抗癌藥金氨素(BCT-100)的研發。黃國賢說,BCT-100適用於肝癌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等治療,能「餓死」癌細胞賴以維生的氨基酸「精氨酸」。實驗室團隊以此基礎,另研發出「第二代BCT-100」、名為BCA的新藥,可治療大腸癌及肺癌等,目前已正做臨牀前實驗。

 

理大手性科學實驗室 參與研發港產抗癌藥 辨癌細胞「手性」 研對應藥物

 

研新抗癌藥 不破壞正常細胞

BCA研發者、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教授梁潤松說,近年「免疫療法」(即激發免疫系統的細胞對抗癌細胞)成為治癌新救星,但每類癌症患者中僅10%人適用,其餘仍要依靠化療,但副作用大,「目前化療藥以小分子為主,會破壞體內正常細胞,但BCA一類藥物則是大分子,並無此問題」,他希望「餓死癌細胞」藥物可成新出路。

 

另外,治癌最大「瓶頸位」是出現抗藥性,實驗室在3年前亦研發出新型抑制劑,能逆轉癌細胞抗藥性。黃國賢解釋,「很多癌病病患化療初期藥效明顯,但功效隨時日減低,原因是癌細胞會長出蛋白質『泵』(Pump),把藥物『泵』走」,而研究團隊發現「芹菜素黃酮類二聚體」能把「泵」塞住,讓化療藥可起效,現已授權予藥品公司做臨牀實驗。「不要忘記,蛋白質、胺基酸等都帶有『手性結構』,研發的藥物要對準其『手性』才能有效」,黃國賢最後不忘「點題」。

 

嘆港科學家缺資金

有生物科技界形容,做藥研如「燒錢」,投資大、回報期長,要先在基礎研究找出理論突破,再到應用研究,如臨牀實驗,一隻藥至少10年才跑出,資金是最大難題。黃國賢慨嘆,港科學家有實力研發更多「港產」藥,惟基礎研究「缺水」成掣肘,「現時研究資助局資助有限,每個項目得四五十萬要捱3年,你說每年10幾萬可做到咩?」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