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治準繩:子宮體癌術後 電療化療減復發

個人化治療——子宮體癌病人接受手術後,醫生根據病理和分期,為病人訂定個人化的術後治療。(wildpixel@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手術是第1、2、3期子宮體癌的最主要治療方法,包括全子宮、輸卵管及卵巢的切除;當判斷為第1期B以上,亦會同時切除附近的淋巴組織。
早期子宮體癌,病人術後接受盆腔電療,能有效減低局部復發風險達60%以上,5年復發風險低於5%以下。至於第3期以上的病人,大型研究顯示,盆腔電療的功效,主要在於有效減低局部復發的風險,而綜合化療能夠提升存活率,減低整體復發風險。
個案1: 第3期內膜癌 治療年半無復發
王女士60歲,確診第3期子宮體癌。婦科腫瘤科醫生替她做了子宮、兩邊卵巢及輸卵管切除手術;另外亦做了動脈及盆腔淋巴清除手術。病理報告證明她屬於最常見的子宮內膜樣腺癌(endometrioid adenocarcoma)。
按照組織病學上子宮內膜癌分期(FIGO Grading),分為1至3級,第1級癌細胞擴散風險較低,第2級及第3級依次增加。王女士為2級(Grade 2),侵犯程度較深(超過50%子宮內膜深層肌肉層受影響),另外淋巴有7顆轉移迹象。整體分期為第3期C。
手術後,王女士需要接受盆腔電療25次,以及紫杉醇加卡鉑的綜合化療方案,每3星期1次,為期6個療程。至今已完成治療1年半,繼續每3個月覆診,做婦科檢查,並沒有復發迹象。
個案2: 綜合化療再復發 做基因測試
馬女士,66歲,兩年前確診第1期A子宮內膜樣腺癌,癌細胞FIGO Grading是Grade 3。術後不久發現腹膜轉移,接受了紫杉醇和卡鉑綜合化療,為期7個療程。可惜1年後再復發,因為復發範圍只是局部,能夠接受切除。她亦做了基因測試,希望找到新的治療方案。
個人化治療 視乎患者風險期數
在復發性子宮體癌,紫杉醇配合卡鉑的綜合化療,或紅霉素類的藥物治療,是標準的第1、2線化療方案。而在子宮內膜癌屬荷爾蒙(estrogen receptor)陽性類別,荷爾蒙治療亦是有效方案。新一代治療,主要是針對特別的基因突變,免疫治療在適當的病人亦可作為治療的方案(例如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高分數,可以採用抗PD-1 免疫治療);另外也有其他標靶(mTOR抑制劑)治療,適用於復發性子宮體癌,配合荷爾蒙治療。
子宮體癌病人在接受手術後,醫生根據病理和分期去制定術後治療方案。低風險的病人,屬於第1期子宮內膜樣腺癌,侵犯程度不深(IA,子宮內膜深層肌肉層低於50%),細胞分級低(Grade 1至2)。這些病人並不需要接受術後的電療或化療。至於有風險因素的病人就會因應風險的因素和期數,接受術後電療、體內放射治療。而第3至第4期A的病人,就需要接受額外的術後化療。
患者10年增近七成
根據2017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乳腺癌、大腸癌和肺癌分別佔女性常見癌症第1至3位,而子宮體癌排名第4,有1076宗新症。子宮體癌發生數字有上升趨勢,2008年為640宗,過去10年上升68%。慶幸死亡率維持低水平。
子宮體癌發病年齡中位數是55歲,約60%病人確診為第1期,即癌細胞集中在子宮受體的器官內未有轉移。
文:張天怡(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
-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 【深近視】中大研究:滴阿托品眼藥水 首證有助兒童預防近視 長遠可防青光眼等併發症
-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 調查:婦女不運動4大原因 96%未達世衛每周150分鐘帶氧運動標準
- 【結核病】肺癆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長期咳嗽、痰帶血及早求醫
-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
- 【致敏原】港45%過敏患者對曱甴敏感 第二常見 中大發現7種新致敏原 (附防曱甴滋生方法)
- 21間社區檢測中心、自費核酸、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科興、復必泰二價疫苗等)、隔離設施最新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