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治療中晚期直腸癌,腫瘤已擴散至淋巴或入侵手術切緣及周邊器官,究竟手術先,定電療先?手術前是否必須接受磁力共振檢查?5至6星期長程電療或1星期短程電療,又如何抉擇?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報告,2018年有2178宗直腸癌(連肛門癌)新增個案,新症個案按年上升。日常為不少直腸癌患者診治,綜合他們最常問的問題,逐一詳細解答。
手術為主 難度高易復發
1. 直腸癌治療和其他大腸癌有何分別?
直腸癌和大腸癌俱以外科手術為主要的治療手段,但相比之下,直腸癌手術難度更高,病人局部復發機率亦較大,而患者術後有可能喪失肛門及排便功能。
2. 直腸癌有何治療方法?
直腸癌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外科醫生將直腸腫瘤及附近淋巴組織切除。早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研究顯示,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簡稱TME),完整切除包含着淋巴和血管的直腸系膜,能有效降低患者復發風險,現在已成為直腸癌手術的黃金標準。
近年研究顯示,用微創手術切除直腸癌可令患者術後康復較快。但在盆腔狹窄空間內操作微創手術有一定難度,有醫生會利用高靈活度的外科機械人完成一些精密步驟。
術前做磁力共振 度身治療
3. 醫生如何為直腸癌患者制訂治療方案?
首先,由於盆腔狹窄,電腦掃描(CT scan)解像度往往不足以清晰評估直腸癌位置及腫瘤是否已入侵周邊組織。因此,直腸癌患者必須接受磁力共振(MRI)檢查作更準確的評估。第二,直腸癌治療正朝更精準及個人化方向發展,治療比以往更多選擇和更複雜。因此,病人需經外科醫生、腫瘤科醫生和放射科醫生組成的跨學科小組(multi-disciplinary team)共同制訂治療方法,確保為患者提供最合適的治療。
曾遇過病人因心急希望盡快治療,沒有做磁力共振檢查及沒有跨學科小組會診,便直接做手術;不幸於術中發現腫瘤根本難以徹底清除,大大影響最終根治的機會。此情况理應透過手術前準確的檢查和跨學科小組會診而大幅減低。
中晚期擴散 手術難切乾淨
4. 病人為什麼要在手術前接受電療?
部分直腸癌患者發現時已到中晚期,腫瘤擴散至淋巴核,或已入侵手術切緣及周邊器官。如直接用手術切除,腫瘤難以切得乾淨,局部復發機率亦較高。因此,醫生會建議先透過電療(radiotherapy,又稱放射治療(放療))將腫瘤縮小,從而增加手術成功及根治機會。病人可能擔心電療耽誤手術時機,但不合適情况下勉強做手術,往往會適得其反。另外,病人亦會擔心電療增加手術風險,其實只要兩者配合得宜,電療並不會增加手術的難度。
5. 直腸癌電療及化療有什麼新發展?
中晚期直腸癌患者需要接受術前電療。傳統上,患者需接受為期5至6星期(約25至30次)長程放化療(long-course chemoradiotherapy),電療後需等約6至12星期待腫瘤慢慢縮小後,方能做切除手術;缺點是電療療程時間長,而電療無法減低癌細胞擴散至遠程器官的機率。直至2021年1月,發表於The Lancet Oncology的重磅研究RAPIDO,920名中晚期直腸癌患者,對照組接受傳統5至6星期長程放化療(電療化療同時進行);實驗組則為期5次、1星期完成的短程電療(short-course radiotherapy)及18星期術前化療。結果顯示,實驗組的療效明顯優勝。第一,短程電療配合術前化療能更有效將腫瘤縮小;第二,術前化療有效減低癌細胞擴散及復發機率;最後,電療療程由5星期大幅縮短至1星期。其他相關研究正在進行中,相信短程電療配合術前化療將會慢慢成為中晚期直腸癌治療的新趨勢。
6. 如腫瘤在電療及化療後消失,是否可以不做手術?
約10%至20%病人,在電療及化療後,腫瘤在臨牀檢查上完全消失。愈來愈多研究顯示此類病人可考慮採取觀察治療(watch and wait approach),以避免手術風險及對肛門功能的影響。但有一點必須指出,病人要接受緊密監察,難免承受一定心理壓力;而一旦發現腫瘤復發,必須立刻做手術切除。
長者採「近接療法」減副作用
7. 如病人年紀太大或身體較差,不適合做手術,有什麼治療選項?
大部分直腸癌患者俱為年長一族,80歲或以上病人佔20%。研究指出,相對年輕患者,年長一族接受手術後一般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高,亦需較長時間康復。
之前介紹過近接療法(brachytherapy)(詳見health.mingpao.com「零距滅直腸癌 新電療快狠準 毋須手術 解救老年患」一文),又名接觸電療(contact therapy)。望文生義,輻射線經導管於腫瘤表面直接照射,能針對性地大幅提升腫瘤的電療劑量,達至較佳療效。輻射對正常組織影響輕微,副作用亦因而相對減少。每次療程約2至3小時,毋須開刀和全身麻醉,亦毋須住院,療程完畢後即可返回家中休息。近接療法可作為不能做手術年老患者的另類選擇。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