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精神健康】第五波疫情令港人情緒不安焦慮壓力爆煲 源於對未知的恐懼 專家教你如何面對

【精神健康】第五波疫情令港人情緒不安焦慮壓力爆煲 源於對未知的恐懼 專家教你如何面對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每日確診數字創新高,同事、朋友,甚至家人陸續受感染,要到處蒐購中西成藥、快速檢測包,又要去超市搶購糧食,擔心隨時被禁足,更害怕被送入方艙醫院和竹篙灣……

第五波疫情下,香港人受不安、焦慮、憤怒、無力感困擾,壓力爆煲。情緒支援機構的求助飈升,今年首兩個月的個案已達去年全年四成!疫情未見終結,如何紓緩壓力和情緒?

「第五波疫情令到整個社會都很差,經濟差過之前很多,而政府政策令市民手足無措,社會氣氛非常慘淡,市民情緒亦因而惡化。」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指,他們的24小時情緒支援熱線接獲與疫情相關求助飈升,今年首兩個月有272宗,相當於去年全年655宗的四成。

(設計圖片,Ju Photographer、taticnak1983@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設計圖片,Ju Photographer、taticnak1983@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第五波怕強檢隔離 源於對未知的恐懼 3點建議

求助者最受困擾的問題,依次序為:對政府處理手法不滿,疫情影響情緒、日常生活及工作。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他接觸過不少人害怕要強制檢疫、入隔離營、居所被圍封等;這種緊張、驚慌情緒源於對未知的恐懼,「例如不知道竹篙灣情况,食物、被鋪足夠嗎?又擔心會孤立無援」。

面對未知恐懼時,他建議有3點可做,以擔心被送入隔離營為例:

1. 行為上令「未知」清晰一點,例如問朋友有沒有經驗,或執好「走佬袋」作少許準備也有幫助

2. 心理上先預計最壞情况,例如入隔離營很沉悶,其實可以打電話給朋友解悶;同時想像實際情况,未必會中招

3. 自己並不是孤單一人,還有家人支援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精神健康 容易誘發抑鬱症 你屬高危人士嗎? 5個簡單方法助你應對壓力

身邊人囤積物資 體諒勿責怪

另外,近日大家搶購物資,也是出於焦慮和驚慌,「焦慮時,人便會很想有所行動,希望增加對事件的掌控」。麥永接表示,如果身邊人囤積物資,「不要責怪對方」,應理解他這樣做只是未雨綢繆,因運輸受阻、超市提早關門,加上假消息散播、羊群心理影響。此時此刻應互相諒解,亦要互相提醒不要買過火、囤積大量物資;因可能會造成浪費,以及令物價上漲,恐慌情况更惡化。

 超市搶購——近日多區超市出現搶購物資情况,專家指囤積行為源於焦慮與緊張,疫下大家宜多體諒少責怪。(資料圖片)
超市搶購——近日多區超市出現搶購物資情况,專家指囤積行為源於焦慮與緊張,疫下大家宜多體諒少責怪。(資料圖片)

適量讀資訊 「頂唔順」要停一停

每天新聞令人愈讀愈心慌,確診數字一再飈升、超市抗疫物品被搶購一空……曾展國表示,因需留意政府最新的抗疫政策,很難叫大家完全遠離新聞,但在接觸相關消息時,應只看資訊的部分;評論、留言等則盡量避免,尤其情緒本身已受困擾的人。「社交媒體、論壇有很多不同留言,有些中聽有些不中聽,讀到與自己立場不脗合,容易加劇本身的負面情緒。」當看到這些留言時,情緒變差,甚至哭、激動、失控時,就應避免閱讀,或可刪除這些手機應用程式。麥永接亦指出,如看得太多疫情新聞和資訊而「頂唔順」,應適可而止,每日最多看1至2次;也可考慮把社交群組通知轉至靜音,不立即查看信息,留有心理上的喘息空間。

注意身體變化——專家提醒,突然失眠、食慾不振等身體變化可能是情緒問題的徵兆,要多聆聽身體的「聲音」。(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amenic181@iStockphoto)
注意身體變化——專家提醒,突然失眠、食慾不振等身體變化可能是情緒問題的徵兆,要多聆聽身體的「聲音」。(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amenic181@iStockphoto)

聆聽傾訴 忌說「正面啲」「無事的」

睇新聞,有人愈睇愈心慌,有人則忍不住破口大罵,與家人朋友一起大罵或放負,會否令到負面情緒擴大?曾展國認為,這是一種發泄方法,「但罵完之後,都要有些安慰對方、給予支持的說話,讓對方感覺到有人同行」。作為朋友、家人,在聆聽對方傾訴時,不應說「正面啲」、「無事的」、「可以過去的」,「我們不能否定他的負面情緒,別讓他感到有負面情緒是錯誤,而是要認知與接納這種情緒」。

抗疫政策多變、醫療系統不勝負荷、無法接通政府熱線……求助無門,令很多人都徬徨無助。「我們感覺無力、害怕,是因為感覺只有自己一個人面對問題,沒有人能提供協助。」曾展國表示,冷靜想一想,目前困境其實是大家一同經歷,可參考其他人應對疫情的方法,學習自救。當見到很多人都在另尋方法,自己親身嘗試發現可行時,「情緒上會感覺大家在這條路上同行,而不是獨自一人」,相對能減低害怕和無力感。

 應對恐懼——青衣方艙醫院落成啟用,專家指不少人害怕被強檢隔離,源於對未知的恐懼,可執定「走佬袋」作準備,心理上預計最壞情况,讓「未知」清晰一點。(法新社)
應對恐懼——青衣方艙醫院落成啟用,專家指不少人害怕被強檢隔離,源於對未知的恐懼,可執定「走佬袋」作準備,心理上預計最壞情况,讓「未知」清晰一點。(法新社)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疫情仍反覆 積極自救精神健康 留意3大情緒警號 嚴重者及早求醫

個案:情緒病復發風險高

「疫情是導火線,很多人以往有一些情緒困擾,加上疫情就會有較高風險發病。」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指,有情緒病歷的人也有復發的風險。一個曾患抑鬱症的中年人,原本已康復毋須用藥,生活積極活躍,常做瑜伽、耍太極、跳舞等。但疫情令所有活動暫停;加上擔心做醫護的家人工作繁重,甚至染疫,導致情緒病復發。

「他起初沒有發現問題,突然發覺睡得很差,又出現驚恐情緒和身體徵狀才求醫。」所以除了要留意情緒狀况,也應注意身體發出的信號,如睡眠模式、食慾等變化,或出現不明原因的身體不適,「有些病人不知道為什麼喉嚨時常乾涸,檢測過又沒有事,有些呼吸不暢順要『唞大氣』……要嘗試聆聽身體的聲音」。

長、闊、深 尋情緒病迹象

「有情緒好正常」,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新冠疫情持續兩年,大家像橡筋一樣拉緊,不能放鬆,都會造成精神困擾。有緊張、驚慌、嬲怒等情緒不等於患上情緒病,但當有長、闊、深度影響就需注意。

長度:若看完新聞,短暫出現情緒很正常,但多於兩星期都持續有情緒困擾,就要留意

闊度:除了情緒低落、失去動力,或會出現其他身體和認知問題,例如睡眠困擾、精神不振、集中力變差、思考遲緩,甚至無端出現頭痛、頸梗膊痛、腸胃不適等

深度:情緒問題影響日常生活,如睡眠、上班或上學,以及出現負面的想法

如有需要,應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麥永接(資料圖片)
麥永接(資料圖片)

■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4小時情緒支援熱線

查詢:2389 2222

■ 醫院管理局24小時精神科熱線

查詢:2466 7350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7種提升情緒的營養素(下)

抗疫貼士:在家保持社交 一動一靜免「屈到病」

疫情嚴峻,日常生活大受影響,長時間困在家中,隨時「屈到病」!要保持情緒健康,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和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有以下建議。

 曾展國(受訪者提供)
曾展國(受訪者提供)

.在家工作或上課,都盡量保持生活規律,作息定時,攝取充足營養

.保持社交,與同住家人加強互動,如一起玩卡牌遊戲、下棋、運動等;與朋友通電話或視像通話

.趁機做一些平日沒時間做,而又喜歡的事情,找回以前的興趣

.與家人相處時間多了,或會增加摩擦,溝通時應多諒解和關心,減少責備

.子女在家學習,教學壓力來到家長身上,家長應降低對子女學習的要求,讓大家輕鬆一點

.嘗試每天寫下1至3項感恩事項,即使是很微細東西,也能增添正面思想

.讓自己有獨處時間,安靜身心

.留意自己和家人情緒狀况,如有問題,致電情緒熱線或向專業人士求助

麥永接又建議,在家抗疫時嘗試「一動一靜」。動,跟網上教學影片或購買簡單器材在家運動;靜,如看書、煲劇、整理家中物件,或看看舊照片回想開心事。有些人覺得「疫情沒完沒了」,感到「看不到明天」,麥指「就算專家也未必能夠準確預測疫情,所以應學習放下,嘗試活在當下」,可配合靜觀訓練,如呼吸、打坐等,感受身體感覺和情緒。

情緒困擾——疫下接收大量負面信息,有情緒很正常,但若長時間受情緒困擾,並影響日常生活,就應尋求專業協助。(Tirachard@iStockphoto)
情緒困擾——疫下接收大量負面信息,有情緒很正常,但若長時間受情緒困擾,並影響日常生活,就應尋求專業協助。(Tirachard@iStockphoto)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