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去年的社會事件到今年初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來襲,至今仍未能完全放下戒備!正在社會上分階段開展復課、部分限聚令下行業有望恢復營業之際,社會上又再次發生「港區國安法」所引發的社會事件……作為香港人有否感到身心俱疲呢?有沒有擔心自己的情緒不安、夜夜難眠,有可能患上抑鬱症、強迫症呢?過去數月以來,有沒有認真地關注自己的精神健康呢?要排遣焦慮、不安的情緒有哪些方法?想在「疫」境中睡得好、提高快樂情緒,有何妙方呢?
停課百日今復課 調查:家長精神健康需關注 醫生:同學之間保持社交距離
停課超過100日,有調查指,比起學童,家長的精神健康更值得關注。調查結果顯示,兒童不太擔心疫情,反因突如其來的假期而稍為放鬆,但家長的情緒及精神健康狀况則普遍較兒童差,有逾四成受訪家長的精神狀况達到需關注水平。有三成家長認為親子衝突比疫情前多,原因是……
【精神健康】 新冠肺炎下 反覆洗手消毒疑似強迫症? 及早關注 減低強迫行為和思想影響
洗手、洗手、洗手、消毒、消毒、消毒,疫情之下,勤洗手、勤消毒固然是好習慣,但如果一直洗手仍感覺不乾淨,「唔洗唔舒服」,或者已經出現強迫症!面對疫境下的種種問題,如何減壓有法?
【抗疫你要知】過度緊張影響社交 放下焦慮 防疫不是斷六親
防疫要斷六親?為了防疫,你可以做到幾盡?有人因為害怕被感染而足不出戶、謝絕探訪、有人更會取消一切飯敘……不同的防疫態度甚至會引起家庭衝突,怎樣做到防疫不孤立?
【精神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精神健康 容易誘發抑鬱症 你屬高危人士嗎? 5個簡單方法助你應對壓力
經歷連月來勢洶洶的疫情,對不少人的精神健康也帶來負面影響。有醫生指,由去年底延續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跟面對離婚、喪親等重大生命事件(Major life event)所產生的壓力相若,隨時有機會誘發抑鬱症,尤其是高危人士!即check你是否高危人士嗎?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 管理情緒有方法
一家人坐低食飯最忌講政治?一圍枱總有紅黃藍綠不同政見,黃藍是否誓不兩立?吵起來要如何應對?專家教路,飯敘前學習「積極聆聽」、「非暴力溝通」等技巧,如果抱着「說服」的心態,反而更招到對方抗拒……
【精神健康】知多啲:撕裂了想修補 先為溝通尋共識
修補關係最重要是坦誠,專家提議,父母子女暫時放下政見,向對方重申自己重視這段關係,並坦白自己的感受,同時亦要處理對方的感受,亦可以就日後的溝通方式尋求一個共識……
【精神健康】腦中不斷回閃衝突畫面 提防急性壓力失調
警民衝突不斷發生,無論你是身處現場,或是守在電視、手機前的香港人,這陣子都可能感到傷心、驚嚇、憤怒、恐懼、徬徨。除了追新聞,部分人或會無故流淚,有較大的情緒起伏。醫生指若徵狀維持3天以上,腦海不時浮現事發畫面及影像,有機會患上ASD……
【容光煥發新一年】情緒降溫:3招分散注意力 重拾心理資源
當情緒、壓力爆表時,有心理醫生提議大家可嘗試以下幾招,即時分散注意力,為情緒降溫。不過,分散注意力不是逃避現實,而是重拾心理資源(Mental Resources)。減壓有助保存和恢復心理資源,不被過度耗盡,從而「有心力」去面對生活。
【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原來大腦需要這些有助紓緩情緒(上)
疫境之下,心情鬱悶?營養師說,我們的情緒由大腦控制,所以大腦所吸收的營養,與心情有莫大關係。即睇如何「吃」出好心情!
【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7種提升情緒的營養素(下)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暫未能放下戒備,市民的防疫措施相信仍要持續,留家抗疫的時間長了,會否感到「冇啖好食」,心情鬱悶?不過,養和醫院營養師周明欣指,此時此刻身心健康尤其重要,懂得7種提升情緒的營養素,飲食選擇得宜,即使面對「疫」境,同樣可以吃出快樂又健康!
【睡眠與疾病】睡眠衛生兩大原則做得到 自然睡得好
都市人在忙碌高壓的生活中,想晚晚安寢殊不容易。有醫生指出,經常失眠往往跟睡眠衛生不佳有關,尤其是喜歡在牀上打機、進食及煲劇等,都會影響睡眠衛生。想睡得好就要堅守兩大原則……
專題系列文章
- 【情緒病】抑鬱症患者負面思想非單靠自己能改變 留意4因素影響治療及康復 (醫賢心事)
- 【精神健康】DSE放榜勿讓負面情緒累積 家長宜先肯定子女努力
- 【抑鬱症】慎防壓力、焦慮爆煲 學會突破情緒困境 微笑化危機 關注精神健康
- 【精神健康】調查:83%中小學生續戴口罩上學 社交焦慮較大 學生:羊群心理 疫下疏於表情管理
- 【精神健康】港大陳友凱:精神科覆診5分鐘「問用藥也未必夠時間」
- 【精神健康】學者:「99.9%精神病患者99.9%時間沒威脅」籲社會勿標籤 免潛在病人不敢求助
- 【DSE】考試壓力源自錯判?學生如何克服考試焦慮症?
- 【情緒病】血清素低一定會患抑鬱症?服藥處理情緒徵狀 再找壓力成因 (醫賢心事)
- 【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 【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