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葵涌邨新冠變種病毒疫情未遏,全邨16座大廈中逾10座有居民染疫,截至昨日(24日)累計逾220宗陽性及初步陽性個案。至於黃大仙同時出現兩種變種病毒蹤迹,當局發現該區有污水樣本驗出Delta,亦有樣本驗出Omicron。日前驗出污水陽性的黃大仙豪苑懷疑出現涉Delta的垂直傳播,至昨日共3人染疫。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Omicron傳染性較高,但Delta對沒打針者、特別是長者,有更大風險引致重症。至於兩種病毒株在同一區內會否增加再變種機率,許引述世衛專家稱,海外所謂「Deltacron」屬實驗室污染,未有出現混合變種。此外,香港大學日前發表研究,指出在人類肺部和腸道上皮細胞的實驗中,Omicron的病毒複製能力較其他新冠病毒變種低。港大微生物學系臨牀副教授陳福和昨日稱,雖然Omicron較其他變種弱,但本港還未有條件與病毒共存。
相關文章:【新冠變種】Omicron vs Delta:傳染力、突變、潛伏期、嚴重程度 新冠病毒可停留體內逾200天不斷突變 專家:愛滋病、器官移植及抗癌者同屬高危
黃大仙污水樣本驗出Delta、Omicron變種 專家憂黃大仙區長者多 易染Delta
新冠病毒第五波疫情繼續蔓延。政府日前在黃大仙豪苑、鳳德公園和嗇色園社會服務大樓一帶驗出污水陽性,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昨日稱,黃大仙部分污水樣本驗出Delta,部分驗出Omicron,疑區內有隱形傳播,呼籲居民盡快檢測。環保署表示,自本月18日起,在黃大仙區兩處下游定點抽取的樣本陸續出現持續陽性結果,包括最初的Delta及後來的Omicron變種,並於本月20日及21日在包含豪苑的一個上游採樣點發現污水樣本帶有Delta。
政府日前已向豪苑一帶居民及訪客發出強制檢測公告,至昨日找出3宗個案,全部住豪苑1座E室。其中一名初步陽性26歲男患者住5E,是一名傳銷員,1月15日開始咳嗽、流鼻水和頭痛,1月18日和22日先後兩次向私家醫生求醫,但沒檢測,至1月23日強制檢測驗出陽性,CT值(病毒數值)為34,即病毒量低。他報稱上月初在旺角通菜街160號I Love Rabbit購買倉鼠,該店日前被驗出環境樣本陽性;傳銷員一名同事亦確認陽性(第13,381宗),疑感染Delta。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亦說,Delta患者入院比例較Omicron高,擔心黃大仙屬舊區,有較多長者居住,容易染疫,應盡快透過檢測找出患者;惟他認為污水檢測僅屬線索之一,或有滯後問題,而且不能排除其他區的人前往該區活動影響結果。梁強調,現時全港多區出現個案,一方面要針對高風險地區做檢測,同時更重要是盡力減少市面人流,才能減慢病毒傳播,呼籲全港市民如無必要應盡量留家。
許樹昌引述世衛 Deltacron屬實驗室污染 未有混合變種
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Omicron傳染性較高,但Delta對沒打針者、特別是長者,有更大風險引致重症,認為現時政府需以強制檢測盡快找出個案。至於兩種病毒株在同一區內會否增加再變種機率,許引述世衛專家稱,海外所謂「Deltacron」屬實驗室污染,未有出現混合變種。
葵涌邨增至12幢大廈有居民染疫 張竹君:封邨否看未來兩日
至於葵涌邨爆疫未停,截至昨日累計逾220宗陽性及初步陽性。葵涌邨增至12座大廈有居民染疫。被問葵涌邨是否出現大爆發及須否全面封邨,張竹君表示, 控制措施要視乎未來兩日個案會否有回落迹象,因會有潛伏期。她表示,現時仍有兩幢大廈被圍封數日,其他大廈則有個別個案,要視乎強制檢測結果及是否有大爆發,並再作決定,強調須平衡公共衛生及其他因素。
關於須否封邨,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則認為,現時仍需多些時間,才能清楚了解屋邨爆發程度及相關個案有否擴散出社區。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表示,昨日逸葵樓個案數目增幅似乎已減慢,映葵樓雖然個案有上升,但似乎未有逸葵樓般嚴重,認為情况未算非常惡劣,而現時圍封兩幢樓已出現不少問題,顯示當局能力有限,是否圍封更多大廈需視乎未來個案數目增幅,建議當局及早制定個別樓宇個案急增下的應變計劃。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納入強制檢測人士注意:各區流動採樣站、社區檢測中心名單(更新2022年1月24日)
港大學者:港未有條件與病毒共存
另外,香港大學日前發表研究,指出在人類肺部和腸道上皮細胞的實驗中,Omicron的病毒複製能力較其他新冠病毒變種低。港大微生物學系臨牀副教授陳福和昨日稱,雖然Omicron較其他變種弱,但本港還未有條件與病毒共存。港大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則認為,4月後隨着北半球踏入春季,感染人數會下降,大流行有機會提早完結。
陳福和昨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雖然Omicron比其他變種弱,但仍有殺傷力,尤其是長者、長期病患者等特定群組,感染Omicron後嚴重程度和死亡率,仍高於感染引起普通傷風感冒的冠狀病毒。他說,除非社會接受有很多長者、長期病患者染疫死亡,醫療系統有能力應付大量病人,亦不影響與內地等通關,才有條件考慮與病毒共存。
孔繁毅:北半球入春後 大流行或提早完
孔繁毅昨在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表示,現時西方國家多採取與病毒共存策略,當地不少市民已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或染疫;因應病毒在溫暖環境較不活躍,他相信4月後隨着北半球踏入春季,感染人數會下降,大流行有機會提早完結。及至冬季,他預料新冠病毒會再活躍,不過徵狀會較輕微,將來冬季會同時面對流感和新冠病毒,各地市民需每年接種兩種疫苗。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專題系列文章
- bed rotting爛在牀上非放空減壓 專家:影響睡眠兼不利身心健康
- 【深近視】 配戴OK鏡?矯視眼鏡?阿托品眼藥水?使用電子產品謹記「20、20、20」法則
- 保留維他命C 處理蔬果兩大忌:長時間浸洗、熱力 小心攝取過量腎結石
- 【突然離世】喪親之痛難放下 以聆聽和陪伴作安慰 學會擴闊生命 令哀傷「縮小」
- 幽門螺旋桿菌引致胃脹、胃痛 及早檢查治療 解除胃癌威脅
- 痛風石是什麼?尿酸過高結晶體積聚 影響關節外 耳後手肘手指腎臟可結石
- 什麼是難治性抑鬱?腦磁激治療、噴鼻新藥成效?患者:建立病識感勝強迫求醫
- 12款「骯髒」蔬果檢出210殘留農藥 藍莓四季豆新上榜 牛油果粟米「最乾淨」
- 【膝痛】前膝髕骨上中下3個痛點 成因有不同 跑友常見髕股關節綜合徵
- 【頭皮痕癢】3大常見原因:頭癬 vs 頭皮濕疹 vs 頭皮脂溢性皮炎 對症治療免增脫髮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