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同的醫療領域正廣泛利用基因技術作診斷及治療之用,新冠病毒測試是好例子;癌症診斷及治療亦經常利用基因技術,尤其血癌。
按基因變化分類 定最佳療法
血癌乃香港十大癌症之一,每年有數以千計新確診者,其中包括「急性及慢性白血病」(acute and chronic leukaemia)、「淋巴癌」(lymphoma)及「骨髓癌」(myeloma)。近年醫療科技急速發展,血癌患者治癒機會大大改善。

病理專家已廣泛利用基因測試,為血癌患者作精準診斷;根據癌細胞基因變化,為不同血癌作仔細分類,有助決定最佳治療方法,同時評估預後。
以「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為例,癌細胞含PML-RARA融合基因,可確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aemia),處方「全反式維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及「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療效甚佳,預後良好。另外兩種融合基因RUNX1-RUNX1T1及CBFB-MYH11,同樣有較佳預後。相反,「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癌細胞含FLT-3基因突變,預後會較差,處方化療時可加入FTL-3抑制劑如Midostaurin,可加強療效,同時建議病情緩解後應盡快安排接受「異體血幹細胞移植」(allogeneic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可增治癒機會。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較多影響年輕人,部分患者癌細胞含bcr-abl融合基因,預後較差,但處方化療時加入標靶藥物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可提高療效,緩解後亦建議接受「異體血幹細胞移植」。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CAR-T)屬一種「細胞免疫療法」 (cellular immunotherapy),可有效治療多種血癌,包括「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瀰漫大B細胞淋巴癌」(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及「套細胞淋巴癌」(mantle cell lymphoma),效果顯著。先從病者血液收集「T淋巴細胞」(T-lymphocytes),然後在無菌實驗室內為T細胞進行基因改造工程,加入「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然後培植。經過改造後的T細胞,能夠確認目標癌細胞上特定抗原,精準消滅癌細胞。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發燒數周無其他病徵 確診淋巴癌
- 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及治療 「醫療器械行政管理制度」 協助智選AI-MD
- 【大腸癌關注月】大腸癌篩查計劃早識別、早介入 提升治癒率
- 大劑量、少次數 優化質子治療 精準對付癌症減低副作用
- WHO警告酒精致癌 歐洲人對與結腸癌、乳癌有關認知低 促加警告字句
- 腰痠背痛掉以輕心?未必老人病 或骨髓癌來襲
- 【白血病】港大研藥用口服砒霜治APL 整體存活率逾97% 已列藥物名冊 患者:「重獲新生」
- 【肺腺癌】非吸煙者患肺癌比率趨增 世衛:空氣污染屬高風險因素
- 【癌症飲食DO’S & DON’TS】營養師提供癌友飲食指南拆解3個謬誤
- 【女性癌症】響應子宮頸癌關注月籲公眾關注及預防子宮頸癌 (衛生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