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藝人何超儀早前接受鄭裕玲訪問,提及丈夫陳子聰「大動脈爆裂」,險入鬼門關,幸終保住性命,希望藉專訪讓更多人認識這個沉默殺手。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負責從心臟運送血液到身體各主要器官。至於主動脈破裂(或稱大動脈破裂)成因,是主動脈血管瘤形成並增大,最後血管瘤破裂,導致急性內出血。病人必須緊急接受手術,以最普遍的腹主動脈血管瘤破裂為例,只有一半病人活着到達醫院,當中又只有一半病人能夠在手術中倖存。(編者按:腹主動脈血管瘤形成過程緩慢,每年平均直徑增大2至3毫米,但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等因素,有可能加速增大……)
主動脈破裂,難道防不勝防?
膨脹破裂內出血 數分鐘可奪命
主動脈血管瘤不是惡性腫瘤,而是主動脈因局部擴張演變而成。血管瘤可出現在主動脈不同位置,包括胸主動脈、腹主動脈、股動脈(腹股溝)和髂動脈(膝後方),其中以腹主動脈血管瘤最普遍。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血管外科專科醫生陳燿志指出,腹主動脈血管瘤病人當中,有百分之五可能同時有胸主動脈血管瘤。
當血管瘤膨脹至一定大小後突然破裂,就會出現急性內出血,各內臟都會受影響,嚴重者可在數分鐘內死亡。「腹主動脈血管瘤破裂屬外科急症,不及時做手術,病人會嚴重失血。」血管壁有數層,全部破裂就是爆血管,若只有內層破裂而外層完整,就是血管撕裂。
初無病徵 瘤大至5厘米腹背痛
如果腹主動脈血管瘤直徑約2至2.5厘米,稱為小型主動脈瘤。出現腹主動脈血管瘤初期,因無任何病徵,病人不易察覺。「很多時都是偶然發現,例如病人接受家庭醫生檢查,或是超聲波、電腦斷層掃描、磁力共振檢查時發現。亦有病人因腹主動脈血管瘤增大至5至5.5厘米,引致背痛、腹部不適,才發現問題。」
陳燿志補充,腹主動脈血管瘤形成過程緩慢,每年平均直徑增大2至3毫米,但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等因素,有可能加速增大。血管瘤大小為病情嚴重程度的關鍵因素,若直徑達3.5至4.9厘米,陳建議每半年接受1次超聲波檢查來密切監察;若增至5至5.5厘米,因有破裂風險,必須接受手術。
「僅半活着入院 僅半捱過手術」
「通常腹主動脈血管瘤破裂,只有一半病人能活着到達醫院,當中又只有一半能夠在手術中倖存。因此,對於5至5.5厘米大小的腹主動脈血管瘤,病人應接受顯影電腦斷層掃描,評估主動脈的解剖結構,確定是否適合接受手術。最理想情况下,手術應在腹主動脈血管瘤出現病徵或破裂前擇期施行。」
治療方法:「爆煲」前開刀 死亡率大減
腹主動脈血管瘤手術,分為傳統開放式手術和微創血管內覆膜支架植入手術。
相關閲讀:腦動脈瘤非腫瘤 劇烈頭痛是警號 血泡隨時爆破 致蛛網膜下腔出血 患者嚴控兩因素
微創手術 1周後可正常活動
傳統開放式手術,病人須全身麻醉,在腹部開一切口,利用血管阻斷鉗截斷血流,然後切開主動脈血管瘤,將人工合成血管縫在主動脈上。血管外科專科醫生陳燿志說:「由於腹部傷口較大,影響心臟、肺、腎,出血較多,整體併發症發生率約5%。病人身體可能需要長達1個月,才能完全恢復至術前水平。」
微創血管內覆膜支架植入手術,則是在兩側腹股溝開2個1厘米傷口,在放射圖像引導下,像「通波仔」手術用導管將支架送到主動脈。陳指出,「微創傷口較小,但風險仍然高,並涉及新技術和謹慎術前計劃。手術後病人一般恢復得很好,住院2至3天,1周後可回復正常活動」。
根據醫管局2020至21年「手術成效監察及改善計劃」(SOMIP)數據顯示,有293名病人接受擇期(未破裂前)腹主動脈血管瘤手術,當中31人接受開放式手術,262人接受微創手術,手術後30天總體死亡率為1.7%;同期有117名病人接受緊急腹主動脈血管瘤手術,當中27人接受開放式,90人接受微創,術後30天死亡率分別為48.1%和16.7%。
陳指出,「數據反映,出現症狀或腹主動脈血管瘤破裂後才接受手術,術後死亡率高得多。由於不可估計它何時破裂,因此要在未破裂前定期檢查監察,避免病人情况惡化」。
男女風險比例4:1
引致腹主動脈血管瘤發病原因複雜而多樣。大多情况下,6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最常見。此外,高危因素也包括吸煙、高血壓(尤其未經治療的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膽固醇。一般而言,男性較女性高風險,比例為4比1。
「腹主動脈血管瘤也可能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特別是有結締組織疾病遺傳傾向的病人,例如馬凡氏綜合徵(Marfan syndrome)或埃勒斯當洛二氏綜合徵(Ehlers-Danlos syndrome),以及感染性或真菌性主動脈瘤(infective or mycotic aortic aneurysm)病人。」
篩查:吸煙、三高、逾60歲高危 宜腹部超聲波檢查
隨着我們的預期壽命增長,飲食和生活方式西化,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臨牀副教授陳燿志相信,腹主動脈血管瘤發病率有增加趨勢。根據醫管局臨牀數據分析及報告(CDARS),因腹主動脈血管瘤入院者,每年約1000人(見右表)。但因為早期主動脈血管瘤沒有病徵,病人不易察覺,故數字未必反映真實情况。
血管瘤直徑逾5厘米須處理
由於血管瘤增大後無法逆轉,只能設法保持現狀或控制其增大速度,故陳提醒,若發現自己有腹主動脈血管瘤,必須定期監察。「直徑逾5至5.5厘米大的必須處理,可預防大量相關死亡個案。當然,我們亦應該多關注血管健康,戒煙,保持良好飲食習慣,特別是減少高脂和高糖食物。病人還應定期檢查和監測血壓,有家族病史人士建議做腹部超聲波。」
相關閲讀:【世界高血壓日】你的血壓標準嗎?血壓失控或致中風?預防嚴重併發症從定期監測、調節生活習慣入手
在西方,腹主動脈血管瘤每年新症發生率約為0.4%至0.67%。「文獻顯示,西方國家65至74歲男士發病率為每10萬人每年55例;75至85歲男士則增至每10萬人每年112例;85歲以上男士再進一步增至每10萬人每年298例。」陳認為,香港應及早推行大規模全民腹主動脈血管瘤篩查計劃。
「由於腹主動脈血管瘤無明顯病徵,破裂前病人通常都不知道已患病,當血管瘤一旦破裂,即使病人能活下來做手術,死亡率和併發症發生率也很高。在腹主動脈血管瘤對病人構成嚴重健康危險前,篩查檢測絕對需要。」陳建議仿效外國做法,針對60歲或以上人士,尤其是男性,做一次腹部超聲波篩查,「這做法非入侵性,亦相對便宜」。
文:馮淑玲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