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勇提13個安老院防疫目標 倡人均面積目標8平米
【明報專訊】本港昨沒有本地新型冠狀病毒確診,但消息指元朗護老院的71歲婦前日送院後初步確診,同時驗出抗體,即相隔逾5周,本港再有安老院長者被揭染疫。為防秋冬爆疫,港大專家袁國勇向本報指出安老院等讓人長時間密集的封閉環境,屬關鍵控制點,即使戴口罩仍有染疫風險,因此提出人均面積8平方米、房間換氣率每人每秒獲10公升鮮風等目標,減少爆疫對社會造成的社經影響、減少病發率及死亡率。
元朗護老院七旬婦送院驗出抗體
消息指,位於元朗鳳翔大廈1字樓的元朗護老院有一名71歲女院友前日下午送往博愛醫院後初步確診,她沒新冠病毒病徵,同時體內驗出抗體。
元朗護老院為甲二級買位私營安老院,屬高度照顧類別,提供16個資助宿位,人均面積要求為8平方米,另有58個私營宿位;設單人、雙人或三至四人房。該院舍持牌人為景耀有限公司,兩名董事同時任另外5間院舍的董事,包括元朗康德護老院。
元朗護老院入口昨午原本落閘,其間有職員開閘讓人進入。記者昨三度致電該院,查詢是否有院友染疫及需否撤離,接線員工稱工作繁忙,不便回應。
社署:安老院有參與第三輪檢測
社署發言人表示,自9月18日起為全港安老院等員工展開第三輪檢測,香港華大基因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合共檢測約2.46萬個樣本。元朗護老院大部分員工參與是次檢測。發言人稱社署7月8日向安老院發出信件,提醒除體恤原因外,一律不得探訪。
就防範秋冬爆發,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回覆本報時,列舉五大關鍵控制點(見表),其中指出長時間於密集、密閉的環境內聚集,如公共交通工具、安老院等,即使戴口罩仍可能感染。
袁團隊巡院舍 部分涉通風問題
據了解,袁國勇團隊曾到深水埗、屯門等多間安老院視察。袁指出,本港部分院舍涉及通風問題,包括沒鮮風進入,空氣經抽氣扇吹向長者公共休息區,部分抽氣扇未能運作等;另有院舍於廁所放置洗衣機等,涉違《安老院實務守則》中洗手間不得作其他用途的規定。團隊發現有院舍共用洗手盤清潔面部及口腔,換片、導管飼餵及傷口護理等高風險護理程序,未有充分遵守指引等。
袁國勇提出多項院舍防疫目標(見表),包括增加人均面積至8平方米,牀距至少1米;與機電工程署合作改善通風問題,例如空氣應由乾淨區流向受污染區,再到室外;為導管餵食、換片、傷口護理等制定簡單、分步驟的護理程序等。
業界:申改建需時長 籲增土地設院舍
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表示,最簡單快捷提升院舍環境的做法,是做小型工程改善通風,社署早前聯同機電工程署到不同院舍視察及評估環境。至於增加人均面積,他說社署早前成立的檢視院舍法例及實務守則工作小組,提出高度照顧院舍人均面積由6.5平方米增至9.5平方米,但修例未有具體時間表並設有過渡期,形容遠水未能救近火。
陳志育續稱,目前半開放式房間不利感染控制,院友站立時咳嗽或打噴嚏噴出飛沫,或會感染其他院友,亦涉私隱問題,「若政府只小修小補,解決不到核心問題」。他補充,即使有院舍自覺環境較差要改建,要入紙申請,動輒需時數月至一年,亦無處安置已入住的院友,促請港府增撥土地予不同機構設立院舍。
另外,衛生防護中心昨公布的4宗輸入個案涉法國、加拿大、印度,全部沒病徵,本港至昨累計5079宗確診及1宗疑似個案。
- 新冠疫苗非建議每年或定期打加強劑 接種新建議:未染疫6個月至17歲應打齊3針
- 孔繁毅:第五波兩類高危群組染疫後體內病毒難清除 或需集中照顧 曾祈殷倡長者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 【深近視】中大研究:滴阿托品眼藥水 首證有助兒童預防近視 長遠可防青光眼等併發症
-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 調查:婦女不運動4大原因 96%未達世衛每周150分鐘帶氧運動標準
- 【結核病】肺癆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長期咳嗽、痰帶血及早求醫
-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