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勇提13個安老院防疫目標 倡人均面積目標8平米
【明報專訊】本港昨沒有本地新型冠狀病毒確診,但消息指元朗護老院的71歲婦前日送院後初步確診,同時驗出抗體,即相隔逾5周,本港再有安老院長者被揭染疫。為防秋冬爆疫,港大專家袁國勇向本報指出安老院等讓人長時間密集的封閉環境,屬關鍵控制點,即使戴口罩仍有染疫風險,因此提出人均面積8平方米、房間換氣率每人每秒獲10公升鮮風等目標,減少爆疫對社會造成的社經影響、減少病發率及死亡率。
元朗護老院七旬婦送院驗出抗體
消息指,位於元朗鳳翔大廈1字樓的元朗護老院有一名71歲女院友前日下午送往博愛醫院後初步確診,她沒新冠病毒病徵,同時體內驗出抗體。
元朗護老院為甲二級買位私營安老院,屬高度照顧類別,提供16個資助宿位,人均面積要求為8平方米,另有58個私營宿位;設單人、雙人或三至四人房。該院舍持牌人為景耀有限公司,兩名董事同時任另外5間院舍的董事,包括元朗康德護老院。
元朗護老院入口昨午原本落閘,其間有職員開閘讓人進入。記者昨三度致電該院,查詢是否有院友染疫及需否撤離,接線員工稱工作繁忙,不便回應。
社署:安老院有參與第三輪檢測
社署發言人表示,自9月18日起為全港安老院等員工展開第三輪檢測,香港華大基因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合共檢測約2.46萬個樣本。元朗護老院大部分員工參與是次檢測。發言人稱社署7月8日向安老院發出信件,提醒除體恤原因外,一律不得探訪。
就防範秋冬爆發,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回覆本報時,列舉五大關鍵控制點(見表),其中指出長時間於密集、密閉的環境內聚集,如公共交通工具、安老院等,即使戴口罩仍可能感染。
袁團隊巡院舍 部分涉通風問題
據了解,袁國勇團隊曾到深水埗、屯門等多間安老院視察。袁指出,本港部分院舍涉及通風問題,包括沒鮮風進入,空氣經抽氣扇吹向長者公共休息區,部分抽氣扇未能運作等;另有院舍於廁所放置洗衣機等,涉違《安老院實務守則》中洗手間不得作其他用途的規定。團隊發現有院舍共用洗手盤清潔面部及口腔,換片、導管飼餵及傷口護理等高風險護理程序,未有充分遵守指引等。
袁國勇提出多項院舍防疫目標(見表),包括增加人均面積至8平方米,牀距至少1米;與機電工程署合作改善通風問題,例如空氣應由乾淨區流向受污染區,再到室外;為導管餵食、換片、傷口護理等制定簡單、分步驟的護理程序等。
業界:申改建需時長 籲增土地設院舍
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表示,最簡單快捷提升院舍環境的做法,是做小型工程改善通風,社署早前聯同機電工程署到不同院舍視察及評估環境。至於增加人均面積,他說社署早前成立的檢視院舍法例及實務守則工作小組,提出高度照顧院舍人均面積由6.5平方米增至9.5平方米,但修例未有具體時間表並設有過渡期,形容遠水未能救近火。
陳志育續稱,目前半開放式房間不利感染控制,院友站立時咳嗽或打噴嚏噴出飛沫,或會感染其他院友,亦涉私隱問題,「若政府只小修小補,解決不到核心問題」。他補充,即使有院舍自覺環境較差要改建,要入紙申請,動輒需時數月至一年,亦無處安置已入住的院友,促請港府增撥土地予不同機構設立院舍。
另外,衛生防護中心昨公布的4宗輸入個案涉法國、加拿大、印度,全部沒病徵,本港至昨累計5079宗確診及1宗疑似個案。
- 【新冠肺炎】油尖旺區確診個案續增 碧荷樓、新填地街唐樓渠管傳播病毒問題多?測量師:喉管設計、接駁不達標、無U形隔氣(附強制檢測大廈名單)
- 【新冠肺炎】油尖旺區過去一周確診急升逾兩倍 新填地街唐樓累計27人感染 張竹君憂喉管造成播毒(強制檢測大廈新增名單)
- 【爆拆】皮膚乾燥痕癢兼洗手搓手 出現龜裂易誘發細菌感染 皮膚科醫生建議:潤膚預防皮膚敏感7個貼士
- 耳念珠菌跟念珠菌有什麼關係?感染途徑、治療和預防方法? 醫生拆解耳念珠菌常見5大問題
- 【新冠肺炎】豐澤樓污水樣本有新冠病毒 再強制檢測增3患者現病徵 徐德義:過去1星期本地源頭不明個案佔27%
- 新冠肺炎|張竹君:源頭不明個案包括司機、院友、家庭主婦、售貨員、裝修工人、外傭 市民防疫仍須謹慎(新增強制檢測大廈名單)
- 新冠肺炎檢測|42座強制檢測大廈5.5萬人中16確診 新增3大廈須1月8日前檢測(附社區檢測中心地點及深喉唾液收集點)
- 新冠疫苗丨增強疫苗成效(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131)
- 脊柱側彎非坐姿不正確 源於基因變異 留意3大狀况 青春期篩查助早矯正
- 低溫症|寒冷天氣警告 5類人士容易出現低溫症 注意初期病徵神智不清、說話含糊、震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