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談健康:當年香港鼠疫橫行
【明報專訊】我們都知道,鼠疫細菌最早是在香港發現的,時間可追溯至125年前。當年,香港只是一個小漁港,今天已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國際城市。
從香港醫學博物館的資料可以知道,香港在1894年的時候,居住環境非常惡劣,幾乎完全沒有公共衛生設備,人口擠迫,沒有適當的排水系統,更沒有乾淨的食水來源,在這環境下,最終出現鼠疫大型爆發。鼠疫在香港持續出現了差不多30年,其間死亡人數不絕。當時,鼠疫死亡率高達九成,但由於大家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引致多人死亡,所以在社會引起很大的恐慌。最終,在西洋醫學的科學家努力之下,由巴黎的細菌學家在患者屍體中檢驗出引致鼠疫的病菌,才解開鼠疫為禍的謎底。
鼠疫又名黑死病,傳染性非常高,死亡率也非常高。其實,早在香港爆發之前,鼠疫已在廣東省一帶肆虐,但香港人口稠密和居住環境擠迫的因素,有利鼠輩橫行,成為鼠疫大爆發的溫牀。據悉,當時的太平山區是指定華人聚居地,但並沒有任何城市規劃,亦沒有什麼社區建設。大量因為謀生來到香港的內地人,也擠在這個小小的區域,無論房屋、食水等都異常缺乏;加上當時並沒有公共衛生的概念,絕大部分華人都習慣把垃圾和污水倒出門外,亦沒有什麼正式的街道、排污系統,遑論潔淨的食水供應,人們只靠一條山溪的水來支援整個太平山區,這樣的環境,為病菌提供了良好的傳播條件。
改善環境衛生 減傳染病爆發
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抗生素,如何對付這次大型爆發的流行傳染病,專家們都十分頭痛。最終,政府採用了英國的範例。在19世紀初期,倫敦的環境跟當年香港相若,衛生環境一樣惡劣,城市人口稠密,居住環境擠迫惡劣,亦沒有城市規劃。在1840年代,Sir Edwin Chadwick(愛德溫.查德威克)提倡Sanitary Movement(潔淨運動),在英國開始大規模建設排水系統,處理污水,把垃圾處理好,不讓垃圾在城市中聚積,改進了城市中人們的生活環境,大幅減少傳染病的爆發風險。
香港政府後來也把這些概念引入香港,把城市的廢物和污水處理好,又經常清洗街道,也開始有穩定的潔淨食水來源,這些舉措大幅減少了傳染病的發生,預防了大型傳染病的爆發,更把當時在太平山區疫症嚴重的建設或建築物全部拆除,而變成了現在的卜公花園,是第一個為了改善華人社區生活環境而建立的公眾休憩地方。
文:譚國權(腎病科專科醫生)
-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 【深近視】中大研究:滴阿托品眼藥水 首證有助兒童預防近視 長遠可防青光眼等併發症
-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 調查:婦女不運動4大原因 96%未達世衛每周150分鐘帶氧運動標準
- 【結核病】肺癆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長期咳嗽、痰帶血及早求醫
-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
- 【致敏原】港45%過敏患者對曱甴敏感 第二常見 中大發現7種新致敏原 (附防曱甴滋生方法)
- 21間社區檢測中心、自費核酸、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科興、復必泰二價疫苗等)、隔離設施最新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