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輔導師改裝頭罩 助癌童克服電療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患癌兒童需面對各種治療,但往往難以「坐定定」,醫護人員或會為其注射俗稱「瞓覺藥」的 鎮靜藥,短短5至10分鐘的放射治療(電療),連同病童睡醒及再做檢查的時間,動輒要花上逾6小時,家長及醫護「如臨大敵」。有慈善團體的兒童醫療輔導師主動接觸病童及家屬,透過模型及遊戲講解醫療程序,更首次為腦癌童的電療頭型模具「開洞」,助其克服恐懼,踏上治療之路。

輔導師改裝頭罩 助癌童克服電療
患腦癌的然仔(圖)起初戴上電療的頭罩時感眼睛不適,電療後視力模糊及頭暈,輔導師與電療團隊商討後為他在頭罩眼睛位置開洞。然仔母親憶述,然仔首次見到開洞的頭罩時表現興奮,躺在牀上「眼仔碌碌」,她亦鬆一口氣。(兒童癌病基金提供)

 

現年5歲的然仔去年確診腦癌,其母馬太說,然仔兩三歲起不斷說頭痛,後來一周病發三四次,曾在半夜痛醒,其後她帶然仔到私家醫院求診,發現腦部有陰影,進一步檢查顯示腦部有直徑8厘米的腫瘤,「沒有時間思考,醫生說做什麽就做什麽,好像被推着去做」,然仔在確診兩日後做腫瘤切除手術。

 

輔導師改裝頭罩 助癌童克服電療
兒童癌病基金專業服務副經理梁藹琳(左)負責跟進腦癌男童然仔(右)的療程,以積木模型向然仔解釋電療過程。(楊柏賢攝)

 

詳述療程 解答家屬疑難

然仔術後病情反覆,甚至出現腦積水,輾轉留醫一個月才出院,轉到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後續治療。面對一連串突發事件,馬太手足無措,直至遇到兒童癌病基金的醫療輔導師,對方詳細解釋然仔療程的各種問題,馬太始放下心頭大石,笑言「顛覆對公立醫院的印象」。

兒童癌病基金會人員會在公立醫院接觸不同癌病兒童及其家屬,提供支援。然仔需要接受30次電療,醫護人員起初給他服用「瞓覺藥」,但他醒來時會手舞足蹈,馬太形容像「飲醉酒」,不放心兒子繼續服用。後來然仔不服「瞓覺藥」,靠自律躺在牀上接受電療,但用作固定身體的頭型模具遮蔽他的視線,每次電療後都投訴眼部不適。兒童癌病基金專業服務副經理梁藹琳負責跟進然仔的個案,她隨即與電療團隊商討,認為改動「頭罩」眼部位置不影響電療安全,遂為頭罩開洞。馬太說,然仔見到改造後的頭模時表現興奮,躺在牀上「眼仔碌碌」,甚為配合,其後順利完成30次電療。

 

輔導師改裝頭罩 助癌童克服電療
(楊柏賢攝)

 

基金會9輔導師 服務5公院

基金現有9名兒童醫療輔導師於5間公立醫院為癌症兒童提供支援,分別為屯門、瑪麗、瑪嘉烈、伊利沙伯及威爾斯親王醫院。梁藹琳說,每年約有180宗癌症兒童新症,輔導師會為家屬解答疑難。

基金自1997年起培訓員工考取國際專業資格,轄下兒童醫療輔導師須持有大學學士或碩士學位,並完成美國的相關課程和480小時實習,以及通過外國資格試。梁藹琳認為9名醫療輔導師並不足夠,期望該職位能被納入公營醫療系統,吸引更多人入行。

 

記者 許芳文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