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通波仔】引入藥物塗層支架20年 助冠心病患者打通血管減復發 適時介入治療成關鍵

【通波仔】引入藥物塗層支架20年 助冠心病患者打通血管減復發 適時介入治療成關鍵

分享此內容:

俗稱「通波仔」的球囊冠狀動脈成形術,是心臟科最常用的經導管介入治療。由面世至今,幫助不少冠心病患者打通阻塞的血管,而在20年前引入的藥物塗層支架更已取代裸金屬支架現成為治療標準,加上有愈來愈多儀器配合,令手術日臻成熟,而由心臟科團隊根據病人個別病况在適當的時間進行介入治療,為病人謀求最適切的治療成效。

本港每年進行逾萬宗通波仔手術,養和醫院心臟科中心主任郭安慶醫生指出,手術目的是擴闊收窄的血管,並植入支架,以改善心臟血液供應,達到改善心絞痛及缺血情况,並減低冠狀動脈阻塞造成的風險。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情况下,通波仔更是分秒必爭,務必在最短時間內令血液重新運行,減少併發症及死亡率。

心臟科醫療團隊會為病人進行評估,因為需要就病人個別身體情况而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心臟科醫療團隊會為病人進行評估,因為需要就病人個別身體情况而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20年前引入藥物塗層支架減少復發

不過,最初使用的裸金屬支架,術後血管再塞的風險高達20%,有些病人可能不足半年血管便再次阻塞。直至於2002年,香港開始應用藥物塗層支架。

郭醫生解釋,藥物塗層支架釋放的藥力,能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可以有效減低原位復發的風險,加上藥物劑量和釋放速度等方面近年來發展愈來愈穩定和理想,故已經成為標準選擇。

「即使病人有較高出血風險,亦可以使用藥物支架,新式支架癒合速度較快,在術後大約4星期可以將原療程服用最少一年的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中,減至一隻。」

現時裸金屬支架一般不會應用於冠狀動脈通波仔手術,多用於其他如腎、腦或頸及外圍大動脈等介入治療。

 

相關文章:【通波仔/搭橋】冠心病成因及6個高危因素 早期血管收窄病徵不明顯 增病發猝死風險 手術後須妥善控制三高及戒煙

 

通波仔手術多採用超薄合金支架

目前通波仔手術所用的血管支架,多以承托力佳的超薄合金製成。2012年標榜可以被身體吸收及不留痕跡的全生物降解支架曾推出臨床應用。郭醫生認為相關的概念不錯,只是臨床使用一段時間後,發現晚期栓塞較原本科研的數據多,並因為支架的承托力弱,血管堵塞復發率較高,已於2017年停產。據知該類支架近年似乎有新的研究數據,或有望再次投入應用。

 

輔助儀器技術趨成熟 提升通波仔手術成效

他又稱,除了血管支架進步之外,輔助通波仔手術的儀器和技術也愈來愈多和愈來愈成熟,例如血管因鈣化或膽固醇積聚而嚴重堵塞時,可以用衝擊波震碎阻塞物,有助恢復血管的彈性;若血管因為平滑肌增生而局部復發時,可以先割開平滑肌後再放置支架,都有助提升通波仔的成效。

然而,通波仔手術雖有成效,卻不等於動輒「有塞」便要通波仔。郭醫生重申,手術再安全都有一定風險,而且術後血管亦可能再次阻塞,故此病情穩定的病人應該先考慮藥物治療,改善生活模式及控制三高。

郭安慶醫生表示,香港於2002年開始應用藥物塗層支架技術。現時,該技術配合通波仔手術的輔助儀器等的進步,助患者有更理想的治療成效。
郭安慶醫生表示,香港於2002年開始應用藥物塗層支架技術。現時,該技術配合通波仔手術的輔助儀器等的進步,助患者有更理想的治療成效。

 

相關文章:【心臟病】了解冠心病成因、徵狀、病發先兆及高危因素 5個關於心臟病、通波仔等治療和檢查問題

 

術後須持續保養血管、控制三高

他續稱,病人是否需要治療,需要視乎病人是否符合國際指引的條件;如果屬於左主幹阻塞、三支血管阻塞、主要冠狀動脈阻塞超過九成、嚴重心肌缺血,又或有心絞痛及氣促等症狀,便需要考慮進行通波仔或搭橋手術,令血液重新運行。但郭醫生提醒,穩定型冠心病也可於瞬間變成不穩定情况,「由無事到病發可能只是數分鐘之間的事」,這時便需要立即進行通波仔手術。

經導管介入治療不只用於通波仔,近年已擴展至處理結構性心臟病,如主動脈心瓣置換、二尖瓣修補手術等等。郭醫生表示,對於年紀較大及無法進行開胸手術的病人,介入治療是一個好的選擇,惟年紀較輕可以承受開胸手術的病人則盡量接受開胸手術。「原因是人工心瓣會逐漸老化,過早使用介入治療,日後要置換心瓣便比較困難。」

 

拿捏恰當介入時機成治療關鍵

通波仔等介入治療經過多年的發展,技術已經成熟,郭醫生指出要準確拿捏進行介入治療的時機。「如何安全地進行介入手術固然重要,但判斷什麼時候介入治療;何時不應進行介入治療更為重要。」

郭醫生強調,最適合的做法是由心臟科團隊根據病人的情况進行評估,務求在恰當的時間進行恰當的介入治療,患者的身體狀况全都因人而異,而最後亦應由醫生與病人磋商及共同決策,令病人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