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銀髮族養生】過來人陪你拍住上 耆兵輔導員合力KO抑鬱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面對種種喪偶、疾病和生活空虛,長者在晚年遇上不少困難。隨人口老化,加上社會關係疏離,有研究發現,每十名長者便有一名有明顯的抑鬱徵狀;以香港現時近120萬的長者估計,需要接受治療的長者人數,已遠超出輔導服務、臨牀心理或精神科的承載能力。專業服務系統不勝負荷,亦是為什麼大部分有抑鬱症狀的長者,都屬「隱蔽」個案的原因之一。然而,長者的情緒健康只能夠成為社會的負擔嗎?

每逢佳節,你周遭有沒有孤獨的長者,被這城市忽略、遺忘?

78歲的陳伯來到「樂齡之友」課堂, 不斷和同學們打招呼。「我以前不是這樣,很封閉自己的。」陳伯笑着說。兩年多前太太因病離世,及後的一年,他時常獨留在家,沒什麼心情和胃口,有時連飯都吃不下。

陳伯年輕時當飲食業,與太太辛苦地捱大三個孩子,後來太太中風,他辭工全職照顧,日子雖然辛苦但很充實。「太太走後那一年我經常失眠,整個人心情很差,感覺做人漫無目的。」家人留意到陳伯的狀况,帶他去見普通科醫生,輾轉來到精神科。「醫生最後說我有抑鬱症,那時什麼都不懂,只是每天都覺得活着很累。」接受了一年的治療和義工探訪,陳伯情况雖然大有好轉,但日子仍然感到空虛。

「其實很多長者都需要人關心,我自己都經歷過。別人幫我從抑鬱中走出來,現在我都很想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陳伯後來在社工、義工和家人鼓勵下,參加了「樂齡之友」課程,去關心區內其他有抑鬱風險的長者。

100小時證書課程 成為樂齡之友

運用老有所為(productive ageing)的理念,長者其實是社會的寶貴資源。在晚年情緒健康上,老有所為不單對自身有預防的效用,亦可幫助其他有需要的長者。「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便以此為主要策略之一,在地區招募長者成為「樂齡之友」,陪同有需要的長者走出情緒的陰霾。長者所經歷的人生起伏,是計劃中寶貴的資本。「樂齡之友」當中,很多都面對晚年常見的逆境,例如喪偶、痛症等等。正因為這些自身的經歷,更讓他們明白抑鬱長者的心理;由被動的受助者,轉化成積極的助人者。透過100小時的證書培訓課程,「樂齡之友」學習照顧自己的情緒和心理健康的同時,更轉化他們的經驗為連繫服務對象的能力,不單成就助人自助,更成為社區新的力量和資源,共同支持有抑鬱風險的長者。

培訓期間 未幫人已先幫到自己

「我本來都怕自己這麼老才讀書會跟不上。」然而開始上課後,陳伯覺得自己對長者抑鬱了解深了,幫助他了解自己的經歷,亦更知道怎去陪伴有需要的人,學懂「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分別。「課程學到的方法,未幫人前先幫到自己,而且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大家課餘時都會相約一起活動。現在我們隔星期都會去打波,生活上多了朋友又增添了姿采。」陳伯期望自己完成100小時的課程後,可以用自己的經歷和時間,去服務有需要的長者。「現在最想去探訪,反正我有時間,體力上又應付得到。上了這些課堂後,也想自己的人生有點意義,充實一點。」

貢獻社會外 也帶來自身滿足

老有所為,指的是長者保持積極心態,持續去參與能滿足個人生活目標與意義的活動,如有酬工作、義工服務、終身學習、照顧家人朋友或鄰居等等。長者透過持續貢獻,為社會帶來有形和無形的生產力,更為自己帶來滿足,有助建立健康的身心面對晚年的挑戰。地區若有機構充當結網者,凝聚這些力量,或能將長者情緒健康的情况,由原來的負擔,扭轉為社會上不可或缺的動力。

對於長者來說,身邊有人可以聊天打發時間,互相幫助關心,生活中有可投入的活動或能做有意思的事等等,這些都不只是有抑鬱風險長者才所需要的幫助,而是每個人的情緒安全網。然而,面對龐大的長者需要,社區不能再依賴昂貴和接近飽和的專業介入。本港早期與近年的研究均指出,鄰舍支援與晚年抑鬱有關。回想過去的社區,「遠親不如近鄰」的鄰里照應——可能是順道的舉手之勞,或每日路過的問候寒暄——都已經是對抗晚年孤獨與抑鬱的有力武器。善用社區本身的資源與關係網絡這些社會資本,將能承托更多有需要的長者。「樂齡之友」的出現,正正是為了加強地區的社會資本,讓鄰里守望的精神得以發揮,織出更大的長者情緒健康安全網。

剛過去的9月,第一批「樂齡之友」舉行了畢業禮,130多位有心有力的長者接過香港大學的證書,拋起四方帽,準備好投入計劃的4個試點地區服務(葵涌、深水埗、觀塘及將軍澳)。而6間機構包括香港明愛、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基督教靈實協會、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香港心理衛生會及新生精神康復會,則肩負結網者的角色,透過逐步介入模式及「樂齡之友」的協助,將地區內有抑鬱風險的長者的安全網絡連結起來。

■「樂齡之友」參加詳情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透過「樂齡之友」證書課程,定期招募合適的退休人士,提供48小時社交技能、知識培訓,以及52小時實習機會。

查詢:www.jcjoyage.hk,3917 1250

文:黃凱茵(「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共同首席研究員、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黃煦婷(臨牀心理學家及培訓主任)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f8a7e91dacf51f6c466afdb5d654aa75.jpg鄰里關懷——地區長者之間簡單一句寒暄,已能達到鄰里照應的效果,令長者感受到被關懷,生活較為充實。(圖:yattaa@iStockphoto);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f8a7cfe8c5e2919111a8af70da112a9f.jpg走出逆境——長者的經歷是社會的寶貴資源,通過自身經歷,更能幫助抑鬱長者走出逆境。(圖:monkeybusinessimages@iStockphoto,設計圖片);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