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醫賢心事:疫情減社交 增長者抑鬱風險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近日疫情放緩,相信大家都期待了很久可以過比較正常的生活。在疫情期間,社交距離措施使人與人的接觸減少。這是疫情需要,不過在無形中亦增加了孤獨感。

近日多了老人的抑鬱問題。老人抑鬱的表現方式有時會有一點不同,可能身體的徵狀比較多,而情感方面不一定會有強烈的悲傷,反而可能是麻木、暴躁或動力變差,什麼也不願意做等。很多老人都不知道什麼是情緒病,甚至抗拒求醫,所以要家人多加觀察。

醫賢心事:疫情減社交 增長者抑鬱風險
鬱鬱寡歡——社交距離令老人活動受到限制,可能會變得鬱鬱寡歡或出現身體不適的徵狀。(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sakai000@iStockphoto)

兒女精心安排節目 仍覺「很悶」
相比起年輕人,老人的社交以面對面為多,社交距離對他們是首當其衝。他們平常喜愛的活動,例如飲茶、耍太極、唱粵曲等,都因為社交距離而減少。開始時因為擔心疫情,所以沒有人會留意到這樣增加了孤獨感;但日子久了,情緒問題便漸漸浮現。家人可能會發現老人家變得鬱鬱寡歡、憂心忡忡,或是出現一些身體不適的徵狀。

有些兒女十分孝順,精心為媽媽安排怎樣打發時間,但媽媽還是覺得「很悶」。其實這種「很悶」的感覺是抑鬱的徵狀,是一種不能感受開心的狀態。即使是往日覺得有興趣的事情,現在卻沒有精神去享受。再嚴重一點,老人可能會出現生無可戀的念頭,繼而發展成尋死。

老人礙於對精神科疾病缺乏認識,而且思想保守,一般不接受自己有情緒問題。因此,家人的小心觀察是第一步,然後可以試着從老人所關心的方面入手,例如睡眠、身體不適等等,告訴老人身體某些物質(例如「血清素」)出現問題,也可以出現這些徵狀,從而勸導他們找醫生看看。

老人抑鬱可大可小,除了可能有輕生念頭外,亦跟認知障礙症有關連。及早醫治便能避免惡化!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