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是全球人均壽命最長的地區,根據統計處數字顯示,2017年男性的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是82年,女性則是88年。隨着人口老化,預防老年人跌倒是醫護界重點關注項目。
周伯是一名80歲退休消防員,個子高高,體型偏瘦,行動自如,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及痛風症,定期在普通科門診覆診。夫妻二人與兒子居住在一間600多呎的房屋,嗜好烹調中西美食,是家中的伙頭大將軍。每天早上兩夫妻飲過早茶,便到街市選購食材做飯,每晚兩餸一湯,年終無休,生活寫意,一家樂也融融。閒時,他們忙於參與教會活動,包括逢星期二舉行的長者茶座、星期六的詩班練習,星期日崇拜後和教友知己到酒樓用膳。
「想不到一跌這麼嚴重」
一天早上 ,正當周伯夫婦出門時,周太先行去按電梯。「伯爺公,有?嘞!」「嚟緊……唉吔!」周太聽到周伯的叫聲便立即去看過究竟,看到他手中緊握着門匙,倒在地上,動彈不得,面容扭曲,嚷着右邊髖部很痛。鄰居聞聲而出,協助召喚救護車,把周伯送院,經X光診斷發現右股骨折,需要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
周伯憶述意外過程,猶有餘悸。「當時聽到老婆話有?到,就趕忙鎖上鐵閘,誰不知一轉身,踢到走廊的雜物,失去平衡,倒在地上。當時我的右臀先着地,即時感到極度痛楚。心想,我每日都去樓下公園做晨運,想不到這一跌就傷得這麼嚴重!」

周伯通過手術前評估,確定身體狀况適合做手術。知道將要接受手術,平常善言的周伯變得沉默寡言,擔心骨折令他不能如常地參加活動。醫護人員知道周伯的顧慮後,便向他解釋並加以鼓勵。手術後,周伯的健康狀况不錯,術後一天疼痛稍為改善。醫生提醒周伯,步行和輕量的活動對康復很重要,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他開始以輔助器慢慢步行。到第四天轉到康復病房繼續治療,兩星期後出院。
出院後,醫院安排周伯每星期兩天到日間中心繼續接受康復治療。物理治療師教導專門運動加強周伯下肢力量,並恢復髖關節活動能力去應付日常生活,職業治療師則協助周伯重拾生活技巧。
髖骨骨折康復的成效進度,很多時取決於病人能否依從醫護人員指示。周伯定時練習,加強髖關節的活動能力。另外,他掌握到自我照顧的技巧,不要交叉腳坐、不坐過矮的椅子,以防髖部屈曲超過90度、避免過度地把大腿向內或向外翻等,因為這些姿勢和動作都可能破壞人工關節的穩定度。他也學懂基本的傷口照料、觀察感染警告徵兆等。回家後,除了初期需用拐杖協助步行,周伯基本上都能恢復受傷前大部分的活動能力。護士亦建議他要注意飲食,避免身體過重而加速髖關節損耗。此外,一系列的防跌措施亦不可缺少。
眼耳退化 增跌倒風險
要避免跌倒,必須注意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因素。要鍛煉肢體活動,增強平衡力;當有腳患、下肢痛時要及早治理,需要時適當使用助行器,保持平穩步履。另外,視力和聽力退化都會增加跌倒風險;心情較焦慮及急躁的人亦較容易跌倒。環境因素方面,應除去家居陷阱,清除雜物,保持通道通暢及適度照明。浴室內宜裝上扶手,配備冲涼椅子等,使用高度合適、有靠背及扶手的椅子亦同樣重要。
文:蔡宇思醫生(食物及衛生局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長)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 許樹昌:H3N2病毒變種傳播力再提高 恐夏冬流感重疊 或需購南北半球疫苗
- 【器官捐贈】生命躍動 重燃希望 開啟對話 讓器官捐贈大愛延續
- 【流感】非感冒般簡單 ! 嚴重併發症可致長期身體損傷
- 【香港基因組計劃】3類個案進行全基因組測序 助精準辨病因做個人化治療
- 【糖尿病】追蹤逾2萬患者數據 預測接受強化治療 50多歲可延6年壽命減住院
- 基孔肯雅熱首錄本地個案 病毒載量高 防護中心:有發燒、關節痛等病徵要求醫
- 私營診所規管邁新篇章 病人安全權益添保障
- 【世界骨質疏鬆日】30歲後骨質流失快 骨骼變脆弱、易骨折 4重點防無聲疾病
- 【流感疫苗】夏季冬季流感夾擊 3類疫苗:滅活、重組、噴鼻減活怎樣揀?哪些防重症?
- 【世界精神衛生日】學童學業壓力感焦慮?家長不擅溝通? 多聆聽少批判 靠近子女助解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