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周響起今年首個雷暴警告,同時迎接了首場「黃雨」,表示早春來臨。香港位於華南地區,濕氣較重,一踏入回南天,不單地面牆身滲水,人也會感覺特別疲累。這種天氣下,老一輩就會準備祛濕食療,芡實煲粥是常見祛濕偏方。惟註冊中醫表示,芡實只能改善部分濕症,食得過量隨時反招消化不良。
▲明報製圖
老人家說春天濕氣重,需要祛濕,當中的「濕」如何解讀?註冊中醫施德享指出,在中醫角度天氣四季的氣候變化,可分為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氣,常說濕氣重,就是六氣的其中一種。「人體本身有適應環境的能力,會隨着不同的氣候變化來調節,所以無論天氣如何轉變,如果身體抵抗力充足,不會有大問題;但如果本身抵抗力低,遇上天氣突然轉變,就容易生病,稱為『六淫』」。
內濕徵狀較外濕嚴重
六氣中的濕,古書中大多記載出現在長夏(農曆六月)或初秋(農曆七月),但施德享解釋,由於古書大多以華中地區作為標準,而香港處於華南地區,氣候較潮濕,所以濕氣亦會較早出現。濕氣積聚體內,會令人感到疲累,身體亦會浮腫,但這只是一些表徵,施德享指出還有更多問題出現。「病情輕重,主要視乎濕氣對身體影響的程度,如果是外來的濕氣干擾到身體,會出現輕微的徵狀,稱為外濕;但如果由身體內產生濕氣,便會引發較嚴重徵狀,稱為內濕。病情較輕者,如果濕氣聚於胸脥之間,便會出現心口悶的感覺;而聚於脾胃,便可能會感到肚脹、胃口變差;如果濕氣傷及腰以下,更會導致小便變得混濁、大便溏泄等問題,而女性的帶下(俗稱白帶)亦會增多。」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