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衛生署去年9月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至今年9月底為逾4萬名無病徵、現年66至71歲長者作篩查,其中13.5%對大便隱血測試呈陽性反應,在完成大腸鏡檢查的4501宗個案中,暫發現291人患大腸癌,發現率為6.5%,數字超出衛生署預期。先導計劃將於下周一(27日)擴展至第三階段,62至65歲無大腸癌徵狀者可參加。
下周起62至65歲無病徵者可參加
JUMP招聘及進修博覽2025 多間參展機構︱即場搵工面試 10月25日﹙六﹚旺角見! 立即報名 |
首兩階段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為1946至1951年出生的人篩查,截至今年9月27日有4.03萬人參加,當中逾3.9萬人有檢測結果,其中13.5%(5286人)對大便隱血測試呈陽性反應,需轉介照腸鏡。在完成大腸鏡檢查的4501宗個案中,有291人患大腸癌;3086人有大腸腺瘤;594人有增生瘜肉、大腸發炎等;另有527人沒有瘜肉。
3086人有腺瘤 594人有瘜肉發炎
衛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主任程卓端表示,對於已照大腸鏡的個案中,有6.5%確診大腸癌及68.6%發現大腸腺瘤,感到「少少意外」,例如大腸癌發現率比署方預期的3%高1倍。她續稱,形成大腸癌的變異過程有可能長達10年或以上,篩查計劃先從較年長的長者着手,腸癌發現率較高,她相信未來發現率會下降。
程卓端說,目前接獲25宗關於切除瘜肉併發症的報告,其中21宗是腸道內流血,有1宗刺穿腸道及3宗其他個案,患者經跟進後完全康復。她又說,目前切瘜肉引致腸道出血及穿腸的比率分別為0.5%及0.02%,符合署方設立的標準。
程續稱,署方分析第一階段55宗確診大腸癌個案,六成患者屬第一、二期,比非篩查計劃的發現率高20個百分點。她說早期病人治癒率相對高,呼籲合資格長者盡快參加計劃。
一成目標人口參加 未達預期
根據署方數據,目前首兩階段的目標人口有44萬,程卓端說總參加率約10%,低於署方30%的目標。她表示,亞太地區的大腸癌篩查參加率為10%至30%,例如澳洲達30%,她稱當地推行大腸篩查逾10年,香港則只推行一年,表示滿意本港現况。
衛生署下周一推出第三階段計劃,1952至1955年出生及無大腸癌徵狀的市民可參加。此群組約有38萬人,參加者須先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再上網尋找及約見相關基層醫療醫生(www.colonscreen.gov.hk)。截至本月17日,共644名基層醫療醫生提供大便隱血測試,97%醫生不會額外收費;另有154名醫生提供大腸鏡檢查,若需切除瘜肉,有68%醫生不收額外費用。
專題系列文章
- 【女性癌症】乳癌、子宮頸癌 癌症篩查及早發現癌前病變 提升治癒率
- 乳癌關注月 提高警覺預防乳癌 早識別、早介入 提升治癒率
- 晚期胃癌難治療?拆解新研發免疫藥物成效
- 舌癌早期病徵隱晦 無故拒絕進食或痱滋久久未癒 須及早檢查口腔
- 甲狀腺癌:港第九大常見癌症 了解更多放射性碘治療
- 【女性常見癌症】乳腺癌術後常見併發症 淋巴水腫可數年後發生 治療方法知多啲
- 【肝癌】料2050年新症翻倍 酗酒、脂肪肝致肝癌比例升 六成可預防
- 不正常的皮膚痣或斑 擔心變黑色素瘤?5個ABCDE特徵盡快求醫
- 【肺腺癌】30、40歲非吸煙者患肺癌?亞洲肺腺癌患者逾半與基因突變有關
- 【子宮內膜癌】第四大女性癌症 常見症狀收經後出血 採新分期法助精準個人化治療
分享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