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周燕雯(賽馬會安寧頌計劃項目總監、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相片來源:香港大學傳媒中心)
着重病人家人及醫護溝通過程
世界各地早在1990年代初,已經推廣另一概念——預設照顧計劃(Advance Care Planning,簡稱ACP)。顧名思義,這不是一份病人指示,而是當事人在清醒時,與他人表達將來醫療及個人照顧意願的過程。當中着重當事人、家人及醫護之間的溝通,希望當事人的價值與意願能被尊重。
根據接觸長者及病人的經驗,總結了大衆對預設照顧計劃6個迷思:
意願可隨時更改
問:預設照顧計劃在什麼階段生效?
答:預設照顧計劃只是在病人被醫生確診患上不治之症,並到達末期階段才生效。若病人當時頭腦清醒兼有溝通能力,可以自行表達治療意願,便毋須參考預設照顧計劃的紀錄。醫生亦不會因為病人預設了紓緩照顧方案,在病人還有機會醫治之時便放棄治療。
問:我可以隨時改變預設照顧計劃的意願嗎?
答:在商討預設照顧計劃時所表達的意願並不是一次作準。當事人在表達照顧計劃的意願之後,隨着生活經驗或身體狀况的變化,其意願亦可以隨時改變,或作定期回顧。
問:是否將所有我「不想要」的照顧方案寫在預設照顧計劃上?
答:預設照顧計劃並不是一份「不想要」的照顧方案清單。反之,它重視當事人的個人價值觀、喜好及優次。更着重當事人、家人及醫護之間的溝通過程,希望三方達到基本共識。
問:有沒有標準的照顧方案?
答:由於人人價值觀都不同,所以沒有一份標準的照顧方案;而且接受預設照顧計劃的程度與步伐也各有不同,所以要尊重當事人的意願。
問:家人可以被委任為代替決策者嗎?如果可以,家人有什麼要注意?
答:若家人被委任為代替決策者,他不應以自己個人意願為病人作決定。而應該以對病人的認識、病人的價值觀等作為決定的依歸。即使最後未能為病人作出最好安排,也不應該怪責自己。因為尊重病人的意願至為重要。
問:與病人商量預設照顧計劃,會對病人心理上有負面影響嗎?
答:很多人仍然覺得死亡是忌諱,與病人商量預設照顧計劃,可能會令病人意志消沉。但現時很多人也會為自己購買醫療保險、危疾保險及人壽保險,難道他們購買這些保險就代表意志消沉嗎?一些長者曾表達,若家人明白自己的照顧意願,他們反而更能安枕無憂。
在華人社會,家人地位非常重要,病人不希望加重家人的壓力。能夠未雨綢繆與家人溝通預設照顧計劃,對家人來說是一份大禮物。坦誠分享可讓家人互相加深了解,更可促進家庭關係,減少照顧者猜度病人喜好的壓力,更避免爭拗。隨着患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數目增多,適時理解他們的照顧意願尤為重要。當長者腦部能力逐漸衰退,就未必能夠清楚表達意願;預早溝通、未雨綢繆便可以達至心安家寧。
據了解,政府將會就晚期照顧作出諮詢,關心這課題的讀者可到政府網站下載相關文件作參考,並將提交個人意見,讓政府部門制訂更適切的方案。
文:周燕雯(賽馬會安寧頌計劃項目總監、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
相關文章:【人生下半場】預設照顧計劃 安享晚年無牽掛
【人生下半場】交流活動:社區安寧照顧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