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拆解拖延行為】子女拖延有對策 對症下藥從源頭着手

分享此內容:

各位家長有沒有遇過以下情况?

子女明明有趕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卻在滑手機、看短片,甚至寧願做些既不趕急又不重要的瑣碎工作,也不去完成首要任務。

不少家長看到子女做事拖延,便認為他們是懶惰、在逃避責任,容易忽略在拖延背後子女需要家長的理解和幫助。

【拆解拖延行為】子女拖延有對策 對症下藥從源頭着手
不少家長看到子女做事拖延,便認為他們是懶惰、在逃避責任……其實要多了解子女的需要,才能對症下藥,改善拖延行為。(設計圖片,pexels)

相關閲讀:腦腐先兆:少滑手機感焦躁 現實社交生活減 小心過度上網腐蝕大腦、精神健康


了解子女拖延行為背後原因和需要  對症下藥

鼓勵家長先與子女一起紀錄拖延行為的模式,了解子女的需要,以便對症下藥去改善情况。

  • 出於抵抗的拖延
    部分青少年面對父母或他人的命令時,可能感到不滿或擔心失去自主權的憂慮,遂以拖延來宣泄情緒,以爭取自主權。
    處理對策:家長避免以命令式的語氣提出要求,要平心靜氣和簡潔地解釋完成該任務的重要性,並與子女一起討論何時開始、何時結束等具體的執行細節。當子女覺得自己的意見受重視時,會減少抗拒及故意拖延的行為。
  • 出於害怕自己表現不夠好的拖延
    一些青少年自我要求高,甚至執着完美,將自己的做事表現與自我價值劃上等號。做事時花大量時間過度斟酌、改完又改。這些行為反映他們內心對「自己做得未夠好」和「自己可能會出錯」的焦慮。
    處理對策:家長協助子女調整價值觀,建立符合現實能力和限制的期望,避免自我要求過高。明白即使表現有瑕疵,自己仍能走在進步的路上。
  • 為避免做不喜歡的事情而拖延
    有些青少年擔心如果把不喜歡的任務(如執拾整理)做得又快又好,會讓別人對他們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令自己要承擔更多類似的工作,因而選擇拖延。
    處理對策:當子女抱怨被要求做不喜歡的任務,家長先以同理心回應,表示理解他們的感受。然後,協助子女把「不喜歡做的事」和「喜歡的事情」配搭起來,例如邊打掃、邊收聽有趣節目,並引導子女細想該項不喜歡的任務的意義,例如「整潔的房間令自己更舒服」、「我為家庭作出貢獻,減輕父母的辛勞」等。
  • 出於維護關係的拖延
    有些青少年擔心若自己的表現比所喜愛的兄弟姐妹或好朋友優秀,會令他們不喜歡和疏遠自己,所以故意做事拖延,令自己的表現與他們差不多。
    處理對策:家長引導子女建立健康的「人際界線」,明白各人要努力的地方不同,亦要信任對方有進步的能力,應鼓勵彼此進步,並在有需要時互相幫助便可。
  • 因精神健康狀况引起的拖延
    精神健康問題例如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抑鬱症、過度壓力等,會影響大腦的執行功能,包括時間分配、做事次序、開展行動、抑制衝動等,以致出現拖延問題。
    處理對策:透過訓練,提升子女的執行功能。例如將範圍大、步驟多和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工作,分拆成幾個較易處理的小工作,每次只專注去完成其中一項,並且多用鐘和手錶增加子女對時間流逝的覺察等。另外,充足的睡眠對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十分重要,不要因為「做事速度慢」而犧牲睡眠時間來完成工作。

相關閲讀:你有拖延症嗎?勤運動、減肥、戒夜睡?專家:實踐健康目標7個建議


撰文: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臨床心理學家李靜慧

【拆解拖延行為】子女拖延有對策 對症下藥從源頭着手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