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精神健康】囤積症有五大元素 多10多歲發病 隨年長惡化 非長者獨有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一般人對精神科疾病未必有很大興趣了解,但對囤積症卻可能例外,甚至覺得「總有一個患者喺左近」。據統計,囤積症患者可能佔人口1%至2%,的確不罕見。

【精神健康】囤積症有五大元素 多10多歲發病 隨年長惡化 非長者獨有
囤積症被定義為一種精神科障礙,但至今還沒有一套標準治療方法。(trekandshoot@iStockphoto)

囤積症的五大元素 屬精神科障礙

現時,囤積症被定義為一種精神科障礙,記載於美國精神科學會《精神科診斷手冊第五版》。這個病有幾個元素:

一、患者囤積物品數量十分龐大;

二、要求患者捨棄這些物品非常困難,因為他們對這些物品有一種莫名的依附;

三、這些物品通常未必有很高金錢價值,和一般人集郵、儲模型等不同;

四、所儲的物品放置通常都非常凌亂,甚至堆積在家中造成危險;

五、必須先排除是身體其他毛病,例如腦部生理障礙等引起囤積行為。

囤積症成因說法多 多數10多歲發病 隨年長惡化

囤積症成因方面,有很多不同說法。由於患者較多是長者,有學者曾提出是由於小時候對某些物質有所缺乏,到自己長大有能力時,就反射地拚命囤積,什麼都捨不得丟棄。這說法或許有一定說服力,但肯定未能解釋所有囤積症。另一方面,其實並不一定長者才有囤積症,反而大多數個案都在10多歲初發病,而病情隨着年紀增長愈來愈嚴重。


相關閲讀:【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患者性格多獨斷獨行 下決定模稜兩可

囤積症也不是完全無迹可尋。尤其在性格偏向方面,患者通常比較獨斷獨行,喜歡一個人獨處,但平日需要下決定時卻往往模稜兩可,下不定決心。其實這正正反映他們的囤積心理,即使一份舊報紙,當他們要丟棄時都下不定決心,覺得可能將來還用得着,最終決定暫時不丟棄。試想想,這種情况持續10年、20年,自然是嚴重的囤積問題了。


相關閲讀:【情緒病】血清素低一定會患抑鬱症?服藥處理情緒徵狀 再找壓力成因 (醫賢心事)


血清素+行為治療改善

上文提及囤積症的定義,由於是近年才確立,相對較新,因此至今還沒有一套標準的治療方法。其中一種常用療法是血清素藥物,因為有研究發現,囤積症患者腦內血清素受體有偏強或偏弱的現象;另一種是認知行為治療,首先要求患者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問題,願意接受治療,然後在治療過程中引導他逐漸丟棄一部分物品,但不要一下子全部丟棄,以免他難於接受。整體來說治療是有效,但囤積症始終是累積多年的問題,不容易糾正。愈年輕開始接受心理治療, 囤積行為就愈容易改變。

文:張漢奇(精神科專科醫生)

(健康點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