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編按:每年的 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隨着科技進步,支架技術亦有新突破,能夠為心臟病人帶來哪些治療選擇呢?文中提及的兩款新式支架跟現代通波仔手術所用的滲藥性支架有何不同?是否每個病人都適用呢?)金屬可以用來起橋建屋,製車造船,令人生活更加舒適;金屬亦可以製成醫療器具,拯救生命。不少心臟科日常使用的工具都由金屬製成,例如血管成形術所用的鋼絲、心血管金屬支架、心臟起搏器等,其中心血管支架形狀如原子筆筆芯大小的彈弓,可打開堵塞了的心臟血管,恢復血流供應至心臟肌肉,在危急關頭拯救生命。

通波仔:兩款新式支架與現代滲藥性支架有何不同?
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是一項常見微創手術,為冠心病病人擴張收窄的冠狀動脈血管,令血液恢復暢順流動。通波仔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名稱,以往做手術時會用一條帶有細小球囊專用的導管,透過鋼絲帶到收窄的冠狀動脈位置,到達時球囊擴張並壓扁動脈壁上的斑塊,打開動脈,以增加心臟血流,再從動脈取出球囊。不過,動脈在手術後或會再次收窄,此情况稱為彈性回縮,病人或需短期內再做手術。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