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學童精神健康備受關注,家福會在賽馬會擁抱生命系列2.0「心.動啟航」計劃下推行「家長行動支援計劃」,透過精神健康課程及家長小組,助家長了解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挑戰,加強其支援角色。參加者徐媽媽及楊爸爸分別經歷子女因學業壓力感焦慮、為社交問題不開心,他們說想幫助孩子,要多聆聽、少批判,代入子女角度了解其處境,讓家庭成為子女的避難所。
關注精神健康 個案:中五腸胃差原歸咎作息 求醫揭焦慮
徐媽媽育有兩子,小兒子前年9月升中五後經常腸胃不適,體重下降,起初她歸咎於兒子飲食及作息不定時,但當時正參與精神健康急救訓練課程的她想起課堂所學,提醒自己要認真留意情况。後來她帶兒子求醫,終發現其不適源於對文憑試焦慮。
兒子求診後情况改善,徐媽媽估計除看醫生令兒子安心,父母認真看待問題的態度也給予他安全感,「有事時跟爸爸媽媽講,爸爸媽媽會認真幫他……可能那一刻他會覺得家庭是很大的保障,好像一個避難所」。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開學了!關注孩子情緒 童年正向經驗7元素 助緩解逆境負面影響
聆聽時勿批判 家長反應過大 子女或不願再溝通
她說,以往不擅與兒子溝通,容易批判、套用自身經驗說教,參與計劃後她認知到當子女談及問題,家長反應過大或責備會令子女感覺更差,不願再溝通,「懂得聆聽很重要,聆聽時不要批判,這是我最大學習」。
兒子應考文憑試期間,徐媽媽為他準備早餐、斟茶遞水,藉微小行動表達關愛,「他當時17歲,我當他是7歲」。兒子現已升讀大學,回望經歷,她慶幸能及早察覺兒子情况,「如果不及早去處理或介入,或會成為一個不容易解決的問題」。
社交問題不開心 勸換角度看事情
楊爸爸育有一子一女,長女現時就讀中五,他憶述女兒升初中時修讀很多科目,經常溫書至深夜,加上與同學有相處問題,經常不開心。他覺得到學校投訴無助女兒解決問題,唯有耐心開解,勸她換個角度看事情,隨着女兒升班、揀科,問題已紓緩。
他自覺有一套方法與子女相處,想透過計劃持續學習。他看過一個案,孩子因無法迎合家長期望終患上厭食症,認為家長有時或因自身焦慮對孩子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所以家長首先要處理好自己,才可以幫到小孩」。
家福會註冊社工朱煒茵稱,近年學童精神健康惡化,該會希望透過計劃加強家長支援角色,又說參加的15名家長不時在小組討論各自與子女的溝通及相處問題,「即使無方法,都有個地方抒發」。
相關文章:學童適應障礙徵狀?開學、考試、長假期高危 不及早處理增患焦慮症、抑鬱症機會
社工:應急制家長精神健康認知尤重要
朱煒茵說,每個孩子也獨特,溝通要用對方法,家長宜代入子女角度看事情,也要有耐性,話題不宜時時圍繞學業與成績,可從子女興趣着手,打開話題之餘也令子女感受到父母關心。
對於中學的三層應急機制恆常化擴展至高小,朱煒茵認為有助及早識別有需要學生,但關注當學童進入第二、三層支援需家長同意,家長對於精神健康的認知及看法尤為重要,期望未來有更多相關推廣。她說參與計劃的家長稍後會隨家福會到各區學校進行6至8場分享會,料每場有約50名家長參與。
明報記者 江麗盈
如何判斷孩子的身心不適是否與精神健康有關?
不少家長初時以為子女的身體不適(如腸胃問題、失眠、食慾不振)源於飲食或作息不當,但其實這些也可能是焦慮、壓力等精神健康問題的表徵。若孩子情緒明顯低落、經常感到緊張或出現身體不明原因的不適,建議家長保持觀察,並以關懷態度了解他們的感受,如有懷疑應盡早求助專業人士。
家長在支援孩子面對壓力時可以怎樣做?
家長應成為孩子信任的「避難所」——多聆聽、少批判,避免以自身經驗說教或反應過度。可嘗試從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困難,並以實際行動(如準備餐點、陪伴傾談)表達關愛。同時,家長也要留意自身情緒與期望,處理好自己的焦慮,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子女面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