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24日獲定為「世界防癆日」,以紀念德國醫生羅拔特·郭霍發現引致結核病的結核桿菌,為當時結核病的治療帶來希望。
世界各地的衞生組織會舉辦各種活動,提高公眾關注結核病,支持預防及控制結核病的工作。
為響應今年的活動,衞生署聯同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舉辦「世界防癆日」網上講座及展覽,鼓勵市民積極參與,以了解更多結核病的相關資訊。

結核病即「肺癆病」 結核桿菌可長期潛伏不發病
結核病俗稱「肺癆病」,不少人誤以為一旦感染便須隔離。雖然結核病是一種經空氣傳播的傳染病,但通常需要長時間的接觸才受感染。大部分患者在服藥期間可控制病情,過着正常的社交生活,並如常上班。
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曾受感染,但當中大多數人因擁有良好的抵抗力而未有發病,亦不具傳染性。
但我們仍不能輕視結核桿菌。結核桿菌可在人體內長期潛伏而不發病,感染者在一生中病發的機率約為5至10%,通常都發生在感染後的首兩年內。
常見症狀:咳嗽、痰帶血、發燒 早發現早治療
結核桿菌除了會侵襲肺部,亦能侵襲其他器官,如淋巴系統及骨骼等。
結核病的常見症狀包括持續咳嗽、痰中帶血、體重下降、發燒及夜間盜汗等,患者應及早就醫。
醫生一般會透過肺部X光檢查及痰液檢驗(如塗片和培養細菌)來診斷結核病。
若確診結核病,患者必須按時服用多種抗結核藥物。在沒有耐藥性的情况下,患者須完成為期6個月的標準療程,便能痊癒。
相關閲讀:【肺癆病】結核病4病徵:持續咳嗽、發燒、盜汗、體重下降 小心影響肺、淋巴結、腦、腎等部位
切勿中途停藥
不過,如果患者中途停藥或不按醫生指示的規律和劑量服藥,不僅會延誤病情,更可能導致具耐藥性的結核菌出現,令治療變得更加艱難和漫長。
衞生署轄下的胸肺科診所可為患者提供全監督治療,幫助他們按時完成治療,避免產生耐藥結核。醫生亦會根據患者的情况,適時調整藥物和劑量,確保患者順利完成整個療程,以達到徹底根治結核病的目的。
相關閲讀:流感與傷風感冒的8個疑問 服特敏福作預防?心臟病肺病糖尿注意併發風險
預防結核病的方法
結核病通常在人體抵抗力下降時發病,因此,保持健康生活,維持均衡飲食及充足睡眠,避免煙酒,並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對減低感染及發病的機會至關重要。
結核病是一種可以預防和治癒的傳染病,只要公眾提高警覺,便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遇有懷疑,應及早接受檢查。若確診結核病,則須盡快接受治療,以斷絕傳播鏈。市民亦可到胸肺科診所求診,診所會篩查家居密切接觸者,並為患者提供預防性藥物療程。
藉此呼籲大家響應「世界防癆日」,共同努力,攜手應對結核病,共建健康社區。
想了解更多「世界防癆日」活動及結核病的資訊,歡迎瀏覽衞生防護中心胸肺服務專頁https://www.info.gov.hk/tb_chest/tb-chi/index.htm。
撰文:黃珊珊醫生(衞生署胸肺服務高級醫生)